...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改进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14: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9 01:57
教育部新近颂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简称《修订大纲》),是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 (试用)》(简称《试用大纲》)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它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当前修订教材,指导教学和评估教学的依据。它对语文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修订大纲的主要特点
1.贯彻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和第五次全教会精神
《行动计划》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在实现普及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在科学总结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以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特点。《修订大纲》开宗明义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的"部分指出:"小学语文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把小语教学同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同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修订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此外,《修订大纲》多次提到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读书能力。它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智育的特点是什么?《决定》指出应该"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修订大纲》则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作文教学不但要写实,还要写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②发挥教学评估的作用。应试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的唯一依据。因此,《决定》指出要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修订大纲》专设"教学评估"一章,对评估的原则、对象、办法、作用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强调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对教师的评估,更是从评估的意义、评估的几个方面等作出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总之,这一章对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和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对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也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这对引导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起到积极作用。
③结构和内容更加合理。修订大纲在结构上作了较大调整,显得更为合理.一是"教学目的"独立成章,并排在第一章,显示了它的统领作用;二是把教学内容和要求合在一起,列为第二章,同时先提总要求,再提分年段要求,总要求与分年段要求又是按拼音、查字典、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排列,可以很清晰看出"教学目的"对教学总要求的规范作用,"教学总要求"对分年段要求的规范作用;在第二章中,为适应一纲多本的需要,增加"课文"一节,对如何选文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评估"独立成章,明确规定"教学评估"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估内容,这对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唯一依据将起到的力的矫正作用;为了适应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增设"教学设备"一章,这对学校充实图书和实现教学技术现代化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④对书写速度、默读速度,课外阅读、背诵、作文有量的具体规定,这将有有助于杜绝教学中盲目性、随意性的现象。
2.吸取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和90年代语文教改成果
1997年在全国掀起的语文教改的大讨论,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这次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大纲有较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现在:
①软化学科性质、扩大"工具性"的内涵。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问题,1978年、1986年、1992年的大纲都持肯定说法。在1997年底以来的语文教改大讨论中,有不少人把语文教学的弊端归咎于"工具论",认为正是它导致语文教学的理科化倾向,"把语文教学引上轻具体感知,重知识归纳的歧途,使语文教学沿着不切母语教学实际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思路训练"。意见有合理之处,对此,《修订大纲》对"工具论"作了软化处理,把《试用大纲》中的"……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概括语言,改为叙述性语言,同时丰富了工具性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对"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科学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对正确认识"工具论"的意义,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纠正语言训练中的偏差,丰富训练的内涵。由"工具论"而衍生出来的"训练论",对扎实双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在训练过程中重理解轻积累运用,强调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性分析,强调词义语义的精确界定与能力的分解式训练,而忽视了语言理解上有模糊性与语言运用上有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负担过重,教学质量下降的后果。同时,《修订大纲》对"训练什么"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对纠正训练中的偏差也将起到矫正作用。
③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发挥考试的正确的导向作用。大讨论中,人们对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危害多有抨击,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发挥考试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修订大纲》对"什么不考"作了明确规定,如声母、韵母、音节," 不要求默写";"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不要考词语解释"等,这对教学中的重知识教学,轻感悟积累与运用将起到纠偏的作用,从而"避免繁琐的分析的琐碎机械的练习"。
④提高教师素质。在大讨论中,多数文章认为教师素质低,是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对此,《修订大纲》把对老师的要求单列一条,在教学态度上,在学习上和教学实践上对老师提出明确要求。
⑤ 鼓励个性化的作文。在作文教改讨论中,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不少作者也表达了对个性化作文的类似的见解。对此,《修订大纲》对作文教学部分作了较大的修改,一是鼓励自由表达,二是既强调写实(记叙文),又提倡写虚(想象文),并对两者作了明确分工,前者要求表达真情实感,后者要求激发想象,发挥创造性。
9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语感教学;"大语文"教育观;课外阅读;从"教"向"学"重心的转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习语文情感的培养等。对上述教改成果,《修订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的反映。
①强调语感的培养。在"教学目的"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既是对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培养语感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关于阅读"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则是对培养语感的全面准确的要求。
②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在教改实践中,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对此成果,《修订大纲》作了充分的反映,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作了具体指导。
③扩大课外阅读,强化语言积累。大量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践中已有定论。反映在《修订大纲》中就是对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
④"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努力做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融洽学科间的联系。对此,《修订大纲〈也作了充分反映,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
⑤强调情感的作用,顾冷沅博士曾撰文指出:"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进步,已由启发式发展到强调参与,近来又发现学生能否参与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情感化。"语文教学情感化研究成果〈修订大纲〉有多处反映,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作文教学 "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修订大纲〉的修订重点
1. 关于教学目的。共有三条,第一条是各学科共有的,即促进人的发展,这是《试用大纲》所没有的;第二条是学科特有的,即对母语的学习,比照《试用大纲》,增加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显得更为科学、全面。第三条是思想教育,比照《试用大纲》,新增"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识品格",这更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
①汉语拼音。在教学功能上降低了要求。只提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不提"帮助阅读",删去了"熟练"的要求和"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的要求;删去了"'默写声韵母'的要求";删去了"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等要求。
②识字。教学要求有升有降,升,即增加识字量,把"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改为学会汉字3000个左右;降,在《试用大纲》中,把汉字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作为"教给学生",使其逐步掌握。在《修订大纲》中,则明确规定上述汉字的基本知识的作用只是用来帮助识字、写字和查字典,不列入考试范围。这对识字教学避免繁琐、机械的字形分析和练习,将起导向作用。
③阅读。比照《试用大纲》,《修订大纲》有许多新要求,一是把培养阅读兴趣列入大纲,要求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二是对"注意积累语言",对背诵和课外阅读总量作了具体规定;三是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一是未就知识结构如词、句、段、篇来提要求,更强调"加强综合,突出重点";二是要求有降有升。降,即不要求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升,即要求阅读理解文章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
④作文。更强调自由表达,可写见闻、感受和想象。在教学要求上,低年级主要是培养写作兴趣,对如何写话未作硬性规定;中年级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可写见闻,也可写想象;高年级在文体上作了些规定,同时要求40分钟以内能写400字左右的作文。在教学要求上,不要求"有中心",只强调写"清楚明白"。此外,对中高年级的练习量也作了明确规定,每学年16次左右。
⑤口语交际。把试行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仍然就听话说话两个方面提要求,强调大双向互动中进行,补上"口语交际要文明礼貌"。
在教学内容上,最大的变化是规定每册的课文数量要达到35篇左右,增加课文数量的目的是让老师减少对思想内容过度的理性分析和对语文知识的繁琐分析以及琐碎机械练习。对此,老师应充分理解,对习作次数也作了具体规定,三至六年级每学年要写16次左右,有一定的量的保证,习作能力才能提高。
3.关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试行大纲》中也有这一章,但在《修订大纲》中,把《试行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提示"中的"教学提示"并到这一章来。前五条体现宏观指导,第六条就具体问题如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给予微观上的具体指导。这一章内容吸纳了九十年代以来教改教研的成果,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语文教改具有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贯彻实施《修订大纲》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学习。首先要逐章学好《修订大纲》,弄清它的主要精神;其次要结合第五次全教会文件和《行动计划》学,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贯彻大纲的意义;第三要结合教育科学教学经验,把大纲放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学,领会才能深刻。
2.要转变观念。为了能够顺利地实施《修订大纲》,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如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的观念,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过度的理性分析的观念,对语文知识进行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练习和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如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重读书、重感悟、多积累的观念。观念更新了,《修订大纲》精神才能入心入脑,实施起来才不会有阻力。
3.要让语文教学运行在《修订大纲》的轨道上。实施《修订大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但有时又会遇到旧观念回潮的过程,因此要经常用大纲精神对照平时教学,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一发现偏离大纲精神,要自动调整,回到《修订大纲》的轨道上。
(原载《福建教育》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