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2 00: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19:43
来源:南京日报
(记者朱凯)南京“地上地下都是宝”,如何防范不法分子盗掘、破坏文物一直是个难题。记者昨日从江宁区文广局获悉,该区陈霸先万安陵石刻等20处田野文物近期将装设“电子眼”,通过24小时无死角监控守护文物安全。
南京是文物大市,各级文保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数以千计,由于文物点分布较广且很多地处偏远,只靠文物部门的力量很难实现常态化、无死角的有效监控。2014年以来,栖霞区两处南朝石刻被非法拓印涂污、市级文保单位狮子坝村失考墓石刻被盗事件,给我市田野文物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
江宁区文广局文物科科长周鹏告诉记者,此次建设的文物安防系统将于3月上旬开始安装调试,保护对象以缺少专人值守的石刻类田野文物为主,首批20处文物点均为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其中陈霸先万安陵石刻、侯村失考墓石刻等7处南朝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实现监控无死角,每个文物点将至少布设2处“电子眼”,以防止不法分子破坏摄像头出现监控盲区。这些可360度旋转的“电子眼”还具备红外成像技术,在夜间或能见度低的恶劣天气下也能清晰监测到田野文物的周边情况。在一些附近没有电源接口的文物点,将采用太阳能电池为安防系统供电。
据介绍,“文物电子眼”的监控信息将接入该区的“雪亮工程”治安防控平台,现场拍摄的视频影像也会实时显示在江宁区文广局监控室的电子大屏上,甚至还能用手机、平板电脑随时查看。一旦发现有破坏文物的行为,可以及时出警,迅速处置,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
保护田野文物,“技防”和“人防”缺一不可。除了为田野文物装配“电子眼”,江宁区文广局还组建了80人的文物保护员队伍,对全区文化遗产资源点及重点文物埋藏区实行一对一分片包干管理,确保文保单位个个有监管、巡查无盲区。
这些文保员年龄在20—50岁之间,既有民间的文物爱好者,也有社区干部和基层群众。他们负责巡查的文物点大都按照就近原则分配,文保员在日常巡查中要用文字、拍照等形式,定期记录文物的保存情况,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或文物违法行为,立即拨打110或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的举报电话,第一时间进行突发预警。
依靠民间基层力量设立的“文物流动哨”,不但解决了文物部门缺少巡查人手、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也最大限度提升了文物安全监控的覆盖面和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