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2 04: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6 22:28
微小病变型肾病的肾脏病理特征在大体标本上表现为肾脏体积显著增大,有时可达正常大小的两倍。肾皮质表面苍白,被膜光滑,切面可见肿胀的肾组织,其中充满黄色脂质,这部分患者曾被称为类脂性肾病。
在光镜观察下,肾小球通常正常或仅有轻微异常,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开放,血管壁结构保持完好。部分标本可见轻度系膜基质或细胞增生,伴随轻度血尿,但无局灶性肾小球塌陷或瘢痕等其他病变,这是微小病变性肾病的重要区分点。光镜下,足细胞病理改变并不明显。
肾小管间质方面,肾小管上皮细胞会出现空泡变性和透明滴。这些空泡和透明滴分别表示脂质沉积和蛋白重吸收。老年患者可能伴有肾小管萎缩、纤维化以及小动脉透明变性和硬化。部分病例可有间质炎性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肾小球的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襻通常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仅少数病例可见少量IgG、IgM和补体在系膜区的局部沉积,这种沉积通常与蛋白尿相关,而非特异性。
电镜下的关键病理改变是足细胞的广泛融合,尽管足突融合常见,但其程度与尿蛋白排泄量并不完全一致。肾病综合征的好转往往与足突恢复有关,融合导致滤过膜的裂孔改变、数量减少和裂孔膜消失。足细胞还可能出现细胞肥大、微绒毛化和脂质吸收滴等变化。通常,GBM的厚度和结构保持正常。部分患者可见内皮细胞肿胀,系膜细胞脂滴,但电子致密物沉积在系膜区和内皮下并不常见。
微小病变型肾病 (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是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本病是一组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病变,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免疫荧光阴性。电镜下肾小球足细胞可见广泛的足突融合。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MCN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常发生于 10岁以下儿童,高峰在2-4岁。本病治疗目的是尽快诱导缓解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即用产生最小不良反应的剂量药物,尽可能使患者的缓解状态维持较长时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6 22:34
微小病变型肾病的肾脏病理特征在大体标本上表现为肾脏体积显著增大,有时可达正常大小的两倍。肾皮质表面苍白,被膜光滑,切面可见肿胀的肾组织,其中充满黄色脂质,这部分患者曾被称为类脂性肾病。
在光镜观察下,肾小球通常正常或仅有轻微异常,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开放,血管壁结构保持完好。部分标本可见轻度系膜基质或细胞增生,伴随轻度血尿,但无局灶性肾小球塌陷或瘢痕等其他病变,这是微小病变性肾病的重要区分点。光镜下,足细胞病理改变并不明显。
肾小管间质方面,肾小管上皮细胞会出现空泡变性和透明滴。这些空泡和透明滴分别表示脂质沉积和蛋白重吸收。老年患者可能伴有肾小管萎缩、纤维化以及小动脉透明变性和硬化。部分病例可有间质炎性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肾小球的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襻通常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仅少数病例可见少量IgG、IgM和补体在系膜区的局部沉积,这种沉积通常与蛋白尿相关,而非特异性。
电镜下的关键病理改变是足细胞的广泛融合,尽管足突融合常见,但其程度与尿蛋白排泄量并不完全一致。肾病综合征的好转往往与足突恢复有关,融合导致滤过膜的裂孔改变、数量减少和裂孔膜消失。足细胞还可能出现细胞肥大、微绒毛化和脂质吸收滴等变化。通常,GBM的厚度和结构保持正常。部分患者可见内皮细胞肿胀,系膜细胞脂滴,但电子致密物沉积在系膜区和内皮下并不常见。
微小病变型肾病 (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是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本病是一组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病变,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免疫荧光阴性。电镜下肾小球足细胞可见广泛的足突融合。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MCN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常发生于 10岁以下儿童,高峰在2-4岁。本病治疗目的是尽快诱导缓解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即用产生最小不良反应的剂量药物,尽可能使患者的缓解状态维持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