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政府的“科学普洱”行动计划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3 10: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1 14:55
一、科学普洱元年
中国大陆真正进行普洱茶科学研究是在二十一世纪初,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在今天看来很多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相对也是落后。高度重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普洱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北京马连道召开的国际茶文化节上,提出了科技含量会成为未来茶产业首要考虑的因素,科技会提升茶叶的价值和竞争力。次年,普洱市委、市政府将2008年定为“科学普洱元年”,倡导普洱茶进入到“科学普洱”的纪元。时任普洱市副市长盛军说,“科学普洱在行动”的计划已经全面启动。时任普洱市茶办主任赵昌能说,“科学普洱”现在已经成为每次会议的主题,都会打上鲜明的科学烙印。
“真正对普洱茶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应是在2008年之始。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开始呈系统化、规模化趋势。大量的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科技成果,形成普洱茶研究的主流,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我们也习惯将2008年称其为‘科学普洱元年’。”这是普洱茶学者陈杰先生给出的总结。
二、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普洱茶的推广和普及力度越大,就越多人发问,普洱茶为什么可以“解油腻”?普洱茶为什么能“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普洱茶为什么会越陈越香?普洱茶到底是“药”?还是食品?等等,原有的“经验之谈”早已无法满足消费者,人们需要用更科学的实证方法来认识普洱茶,理解普洱茶。2009年4月,由云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科技厅牵头,普洱市政府主办的“百名海外归国博士——科学普洱在行动”的活动,拉开了多层次科学研究普洱茶的序幕,在云南、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科研机制:即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重参与的体系的构建。科学家们评价,“‘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一架构的设置不仅满足了科学研究普洱茶的要求,也符合当前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主流思维。”
在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成立之前,中国大陆科研人员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普洱茶的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仍存在很多的疑惑,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普洱茶中绝大部分物质还没有被发现,不清楚普洱茶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普洱茶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普洱茶学者陈杰先生在《从混沌走向澄明普洱茶的科学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这样写道,“面对这样一些难题,我们首先应当清楚的是,解决这些科学难题不是一个科研单位或几个专家学者所能做到的。它需要多个科研单位,甚至是跨省、跨国界的科研机构协同与合作,形成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氛围。以普洱茶生物发酵领域为例,它就涉及多个生物学门类,有生物科学(偏重于动物学、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生物技术(偏重于实验技术,如细胞、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生物工程(偏重于工业生产,如发酵工程等);生物医药(偏重于药品研发等);生物信息学(偏重于利用计算机解决生物学问题,多做蛋白质结构分析等);还有动植物检疫、生物安全等几十个专业。因此,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恰恰是基于这些因素作为出发点的。
它不仅在中国茶业界树立一个好的科研思路,也必会为普洱茶赢得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得到了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4000万元支持普洱茶科学研究,当时,已经成为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平台,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科研任务分为六个方面:
1、基础研究。
包括普洱茶内含的化学成分,大叶种茶叶的基因图谱、普洱茶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机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色、香、味的演化过程与机理,年份茶理化指标的鉴别方法与标准等等;
2、功能性研究。
包括普洱茶解酒与护肝的功能与机理,普洱茶解油腻、刮肠通泄的原理,普洱茶抗辐射的机理,普洱茶提升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等等;
3、药用成分及药用机理的研究。
包括普洱茶降血糖的研究,普洱茶降血脂的研究,普洱茶降胆固醇的研究,普洱茶抗动脉硬化的研究,普洱茶抗癌的机理研究,普洱茶抗氧化机理的研究,普洱茶饮用安全性研究等等;
4、传统工艺水平的提升。
包括普洱茶微生物发酵的机理及发酵模型,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物酶及酶促发酵的机理,普洱茶发酵过程全自动流水线设备的研发,普洱茶压制设备的改进与提升,普洱茶无菌化生产流程环境要求与标准,普洱茶环保包装物的选用与标准等等;
5、陈化机理。
包括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普洱茶不同区域、不同方法陈化的动态模型研究等等;
6、深加工产品研发。
包括纯茶饮料(不含香精、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固态速溶茶(粉、膏),茶叶香水(不含香精、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普洱茶内含化学成分单体的萃取与产业化(如茶红素、普洱茶皂素等),普洱茶酵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