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为实验献身的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3 08:0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3 09:12
科学家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森的研究生。1898年,在汤姆森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儿呆了9年。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森,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科学家路易斯:1916年,路易斯和柯塞尔同时研究原子价的电子理论。柯塞尔主要研究电价键理论。路易斯主要研究共价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原子可以相互“共有”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成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而形成共价键。路易斯在1916年《原子和分子》和1928年《价键及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中阐述了他的共价键电子理论的观点,并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电子结构式。 路易斯提出的共价键的电子理论,基本上解释了共价键的饱和性,明确了共价键的特点。共价键理论和电价键理论的建立,使得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应用的两元素间的短线(即表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或称“化学亲和力”)开始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还没解决共价键的本性问题。
2)1901和1907年,路易斯在《美国科技学会杂志》上著文,提出“逸度”和“活度”的概念。 1923年他在《热力学及化学物质的自由能,一书中,深入地讨论了化学平衡问题,给自由能、活度等概念作出新的解释。
路易斯后期还研究酸碱理论,给酸、碱下了如下定义:“酸”是能接受电子,而“碱”是能给予电子的物质。这—见解深受化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路易斯碱的观点较早得到化学界的普遍接受;由于流行酸的质子理论,化学界对路易斯酸的观点则接受较慢。
1946年3月23日,路易斯在进行荧光实验时,猝然去世。
科学家范特霍夫:实验----诱惑之源
1852年8月30日,范特霍夫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父亲是当地的名医。
上中学时,范特霍夫的实验兴趣就表现出来了。看到老师在实验室中做的各种变幻无穷的化学实验,他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他想探究这些实验背后的奥秘。
可光是看着老师做实验太不过瘾了,范特霍夫很想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这成了他做梦都想做的事情。
一天,范特霍夫从化学实验室的窗户前走过,忍不住往里看了一眼。那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实验器皿,一瓶瓶的化学试剂,多么诱人啊!这些器材无异于整装列队的士兵,正等着总指挥范特霍夫的检阅。他的双脚不由停了下来,他在心里对自己拼命大喊:“没有人看见,进去做个实验吧!”“进去做个实验”的声音越来越响地在范特霍夫脑海里回荡,让他忘掉了学校的禁令,忘掉了犯禁后的严厉惩罚,他只想着一件事:进去做个实验。
帝大概也想帮助范特霍夫,实验室正好有一扇窗开着。小范特霍夫犹豫了片刻,纵身跳上窗台,钻进了实验室。看到那些仪器就摆在面前,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兴奋起来了,支起铁架台,架起玻璃器皿,寻找试剂,范特霍夫像一位在实验室里呆了多年的老教授,对一切都很熟悉。他全神贯注地看着那些药品所引起的反应,发自内心的喜悦使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成功了,成功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说。
范特霍夫正专心致志地做实验时,管理实验室的老师来了,他被当场抓住。根据校规,他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幸好这位老师知道范特霍夫平时是一个勤奋好学又尊敬老师的学生,因此并没有向校长报告此事。同时,老师心里更清楚,是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驱使这样一个好学生违反了校规。范特霍夫因为自己的兴趣换来了老师的一次“包庇”。实验室的那扇窗,应该是上帝为范特霍夫打开的,一个天才的化学家从那扇窗户里诞生了。
范特霍夫对化学实验的狂热保持了一辈子。有这样一件事,最能证明他的实验热情。
深冬的清晨,德国柏林郊区的斯提立兹大街上,一辆马车疾驶而过。赶马车的人50来岁,多年来,他一直为这一带的居民送鲜牛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雪,都准时不误。人们早已熟悉了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过了,他在自己的牧场养了许多的奶牛,他每天早上的任务就是把牛奶送给居民喝。
碰巧的是,德国著名女画家芙丽莎·班诺也住在这条大街上,她却知道这位送奶人不一般!好几个早晨,她都等在客厅里,只要听见送奶马车的声音,就急忙打开房门,请送奶人来家里坐一小会儿,但是送奶人总是以不能耽误送奶时间为由而拒绝邀请。
又是一天清晨,班诺一听见马蹄声便冲了出去,上前一把拉住送奶人的衣袖,一定要为送奶人画一张素描像。送奶人仍婉言谢绝。班诺大声说:“您不要再‘骗’我了,我知道您是个实验迷,一送完奶就一头钻进化学实验室,谁也甭想把您拉出来。这次您一定得让我画一张像。亲爱的教授,请把您宝贵的时间分给我几分钟吧!”
送奶人?教授?范特霍夫?事情清楚了。但有一点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早上打开报纸的时候,一行引人注目的文字映入眼帘:“范特霍夫荣获首届诺贝尔化学奖!”整个版面都刊登了女画家画的素描像。
就这样,送鲜奶的范特霍夫和化学家范特霍夫在人们心中合二为一,人们亲切地称范特霍夫为“牧场化学家”。
而范特霍夫心里惦记着的,永远是他的实验!
坚持----成功之道
范特霍夫是一个有着坚韧不拔之志,能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的人。
1869年,范特霍夫从鹿特丹五年制中学毕业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范特霍夫深爱着化学,很想把化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可父亲是为了让他多增加一些知识,才支持他做化学实验的,如果要把化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父亲就难以接受了。因为当时选择化学研究作为职业是要冒风险的,从事化学研究的人,还要兼做其他工作才能够维持生活。毕竟,活下去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条铁的定律啊!围绕这个问题,父子俩争辩了多次,但都没有结果。
授的指导下,坚持学习化学,一点也没有放松。由于范特霍夫的努力,他仅用了2年时间就学完了一般人3年才能学完的课程。1最后一次,父亲心平气和地问范特霍夫:“中学毕业了,你打算上哪个学校?”很明显,选择学校也就是选择职业。“学习化学对我比较合适,爸爸,您说对吗?”儿子说出了心里话。
父亲最终还是没有让范特霍夫选择化学,而是让他进入了荷兰的台夫特工业专科学校学习。这个学校虽然是专门学习工艺技术的,但讲授化学课的奥德曼却是一位很有水平的教授。他推理清晰,论述有序,很能激发起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范特霍夫在奥德曼教871年,范特霍夫毕业了,由于具备了谋生的必备本领,到这个时候,他才说服了父母,开始全力进行化学研究。
对半路出家的范特霍夫来说,要打好基础,找准研究方向,就必须找到好的老师,拜师学艺。于是,他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德国的波恩,拜当时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佛莱德·凯库勒为师。佛莱德·凯库勒是个传奇的化学家,他梦见蛇狂舞,首尾相接,灵感涌来,于是,根据梦境解决了苯环的结构问题。范特霍夫跟随着佛莱德·凯库勒,在有机化学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后,他又前往法国巴黎向医学化学家武兹请教,在武兹的指导下,范特霍夫与好友勒·贝尔一起学习,互相探讨。后来,他们都成为新的立体化学学科的创立者。
范特霍夫把化学当成自己理想的栖居地,他的双脚永远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奔走,有时虽有背离,但最终会回到这条道路上。正是因为范特霍夫的不懈追求,诺贝尔奖最终才会青睐于他。
坚持着,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尊重事实----第一规则
科学研究的铁律就是尊重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者都能恪守这一规则。范特霍夫却能将尊重事实融化在自己的实验生命里,事实是他心中的神,只有这尊神才能解开一切谜团。他能成功,是因为他尊重事实!
过去的有机结构理论认为有机分子中的原子都处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一理论与很多现象是矛盾的,使很多现象都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范特霍夫通过多次精心的实验,首先提出了碳的四面体结构学说,与旧的有机结构理论相抗衡。
以后的事实证明,范特霍夫的理论是正确的,他的分子立体结构理论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向前跨了一大步。
但是,这一新的理论遭到了当时一些权威人士的反对,德国的有机化学家哈曼·柯尔比就是其中一个。这位老科学家有点倚老卖老,对新的理论很排斥。他根本没有认真研究范特霍夫的四面体理论,就毫无根据地撰文把范特霍夫斥责了一顿。不仅如此,他还不远千里,从德国来到荷兰,要和范特霍夫一见高下。
当柯尔比气势汹汹地冲进范特霍夫的办公室时,范特霍夫已经恭恭敬敬地在等候他了,范特霍夫相信自己有足够的事实证据使这位老先生信服他的理论。待柯尔比的火气稍稍减退之后,范特霍夫平心静气地向他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范特霍夫讲完后,非常诚恳地请柯尔比用事实来批评自己的理论。
这位老权威暗暗吃了一惊,眼前这个年轻人不可小视,讲述观点时有条有理,论证时周密严谨,大家风范也就是如此啊!至此,柯尔比完全被折服,刚来时的火气完全消失了,他还力邀范特霍夫去普鲁士科学院工作。
范特霍夫就是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理论。他永远都注视着事实,他的视野里只有这一样东西。
1911年3月1日,年仅59岁的范特霍夫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幸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化学界为之震惊。为了永远纪念他,范特霍夫的遗体火化后,人们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达莱姆公墓,供后人瞻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3 09:13
你去医院看看临床药理试验基地要不要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3 09:08
啊西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3 09:13
西吧鲁里。卡卡西。naruto
有哪些科学家为科学献身,他的事迹呢?
1、邓稼先 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为了我国研究原子弹,在一次实验失败的时候,冒着被辐射的危险,只做了简单的防护措施,然后亲自抱起原子弹的部分碎片,使得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数据。但是一个星期后,他的身体就出现了多种癌细胞,最后很快失去了宝贵的生命。2、布鲁诺 意...
动物行为学是什么?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它旨在探索和理解动物如何适应和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这个学科结合了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以及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努力揭示动物行为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学科中,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动物在自然环境或实验环境中的行为,来分析它们的动机、目的、习性以及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方式。这种研究不仅关注显而易见的躯体运动和姿态变化,还包括那些不易察觉的表现,如动物的面部表情等。…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由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神经科学的相关性,它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吉安得尔是微循环与微血管研究系统、...
因为真理献身的科学家都有谁?
2.亚历山大·波丹诺夫:血液感染 波丹诺夫是俄罗斯医生、哲学家、经济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和革命家。1924年,他开始研究输血问题。他给自己输了11次血,发现这种方法减轻了他的秃头症状,视力也得到明显改善。不幸的是,波丹诺夫还不知道输血必须考虑捐赠人血液是否健康。1928年,在一次输血过程中,他感染上...
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有哪些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获1933年诺贝尔...
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有哪些
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的居里夫人,是一位法国籍波兰科学家。她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了一系列新元素,包括镭和钋。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
有哪些为科学探索而献身的人举出具体事例来
1、诺贝尔 1896年,诺贝尔本人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建议他服用硝化甘油(当时试验证明有效,但没有理论支持)他不予理睬直到去世。直到一百多年后三位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发现硝化甘油中的一氧化氮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
有没有为实验献身的人
有没有为实验献身的人 在下不才,热衷科学,打算为实验献身,希望有前辈为我指引,让我充满动力,热血沸腾,在实验的路上横扫千军,所向披靡.请举几个例子,名字越古怪越好,如果有压韵的就最好了.比如门... 在下不才,热衷科学,打算为实验献身,希望有前辈为我指引,让我充满动力,热血沸腾,在实验的路上横扫千军,所向...
有关为科学献身的人的资料
然后冲出了实验室。他急忙住进医院,但无济于事,他还是在9天之后死去 2、玛丽亚·居里(Maria Curie)(1867-1934)死于辐射暴露。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
历史上为科学献身的人有哪些?
太多了,只能给你简单列举几个。玛丽亚·居里(Maria Curie)(1867-1934)――死于辐射暴露。伽利略·伽利雷 路易斯·斯洛廷:核实验 亚历山大·波丹诺夫:血液感染 让-弗朗索瓦·德罗齐埃:空难 卡尔·谢勒:汞中毒
有关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小故事90字
有关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小故事:一、诺贝尔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
4个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的故事,300字到350字,别太多!谢谢!
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