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3 10: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9 04:38
离子交换反应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所以,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离子交换反应的机理,往往在特定温度下探索吸附平衡过程。
(一)等温吸附方程
在特定的温度下,达到吸附(交换)平衡时,某溶质的液相浓度和固相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把这种关系表示在直角坐标图上以线的形式出现,这条线即称为等温吸附线,其数学表示式称为等温吸附方程。等温吸附方程在溶质迁移,特别是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的迁移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等温吸附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等温吸附方程也可分为线性方程和非线性方程两种。
1.线性等温吸附方程
它最简单的数学表达式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S为平衡时固相所吸附的溶质的浓度(mg/kg);C为平衡时液相溶质浓度(mg/L);Kd为分配系数(或称线性吸附系数)(L/kg)。
(1.165)式重新排列,则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1.166)式说明,分配系数Kd的物理意义是,溶质在固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比,它是一个研究溶质迁移能力的一个很重要参数。Kd值越大,说明溶质在固相中的分配比例大,易被吸附,不易迁移;反之,则相反。例如,氯仿和DDT在某一含水层中的Kd值分别为0.567和3654(L/kg),说明前者比后者容易迁移得多。对于特定溶质及特定固相物质来说,Kd值是一个常数。Kd值是通过实验求得的,详细方法在后面阐述。
线性等温吸附方程的另一种表达式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a为截距,其它符号同前。
2.非线性等温吸附方程
(1)弗里因德里克(Freundlich)方程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K为常数;n为表示该等温吸附线线性度的常数;当液相中被吸附组分浓度很低,或在砂土(CEC值小)中产生吸附时,n→1;c为平衡时液相离子浓度(mg/L);S为平衡时固相被吸附离子的浓度(mg/kg)。(1.168)式取对数形式,可变为线性方程
lgS=lgK+nlgC
令lgK=a,n=6,则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2)兰米尔(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兰米尔等温吸附方程最初是用来描述固体吸附气体的,该方程于1918年内兰米尔提出。后来发现,它可用来描述固体表面的离子吸附,被许多学者广泛地用来描述土壤及沉淀物对各种溶质(特别是污染物)的吸附。它的数学表达式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Sm为某组分的最大吸附浓度(mg/kg),K为与键能有关的常数,其他符号同前。
变换(1.170)式,可得该方程的线性表达式: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1.171)方程是最常用的方程。通过实验,取得一系列的C值及S值,以C/S为纵坐标,C为横坐标,即可绘出兰米尔等温吸附线,如图1.6。该线的斜率(1/Sm)的倒数,即为Sm;其斜率(1/Sm)被截距
除即为K。
图1.6是在25℃、pH=6.8、Cr(Ⅵ)浓度大于58μmol/L的条件下的兰米尔等温吸附线,其斜率为0.0071,截距为1.41。从而可算得Sm=141mg/kg,K=0.005。利用兰米尔等温吸附方程最大的优点是,可求得最最大的吸附容量,这对评价包气带土壤对某种污染物吸附容量提供可靠的数据。
上述几种等温吸附方程是定量研究吸附过程的有效手段。至于吸附过程遵循哪种方程,一般是通过实验数据的数学处理后确定的。
(二)建立等温吸附方程的实验方法
吸附作用是影响溶质迁移的水文地球作用。实验目的是为了査清溶质吸附及解吸机理,建立相应的等温吸附线及其等温吸附方程,求得分配系数Kd及最大吸附容量Sm。试验方法分吸附平衡试验及土柱试验两种。
图1.6 兰米尔等温吸附线〔14〕
(C=μmol/L,S=mg/kg)
图1.7 Cr(Ⅵ)的穿透曲线(吸附-解吸试
验)〔14〕
(淋滤水:Cr(Ⅵ)=960μmol/L,流速=7.1×10-4cm/s,pH=6.8,n=40%,1孔隙体积=606m1,pb=1.6g/cm3,C0=淋滤水中铬浓度,C=渗出水中铬浓度)
1.吸附平衡试验
具体步骤如下:
(1)从现场采集所研究的岩土样,风干,过筛(一般是2mm的筛),备用。
(2)测定岩土样的有关参数,诸如颗粒级配、有机质、粘土矿物、Fe、Al等,该测定什么参数视具体研究情况而定,有时还必须测定岩土的pHz值。
(3)称少量(一般是几克)备用岩土样放入离心管(一般是250m1离心管)。
(4)配置含有不同溶质浓度的溶液,取约50m1(视情况有所增减),放入装有土样的离心管。
(5)将装有土样及某溶质溶液的离心管放置于水浴中,保持恒温A振荡。定时取出溶液,离心澄清,取少量(一般为1m1或nm1,以不影响离心管溶液浓度明量变化为原则)进行分析,直至前后几次的浓度不变为止。以时间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绘出浓度-时间曲线,确定达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
(6)将一组(一般是5个以上)装有不同溶质浓度和岩土样的离心管置于水浴中,保持恒温并振荡。待达到上述所确定的吸附平衡所需时间后,取出试管,离心澄清,取清液分析溶质浓度。
(7)溶液原始浓度减去平衡浓度,乘以试验溶液体积,所得的溶质减量即为岩土的吸附总量,并换算成岩土的吸附浓度。
(8)把实验数据作数学处理,绘出吸附等温线,建立等温吸附方程,求得Kd及Sm值。
2.土柱试验
土柱试验和吸附平衡试验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动态试验,后者是静态试验。前者的结果较接近实际,不仅可确定Kd值,而且可探讨吸附_解吸机理。其试验装置及步骤简述如下:
A.装置(分三部分)
(1)供水。常采用马利奥特瓶原理稳定水头,供水容器最好能容纳试验全过程所消耗的溶液(水)。
(2)土柱。包括试验工作段及滤层。
(3)取样及测流。包括控流阀,目的是控制试验流速接近实际;还有流量计及取样器。
B.步骤
(1)岩土样风干、捣碎及过筛(一般为2mm孔径)
(2)试验岩土参数测定,除平衡试验所述参数外,增加含水量、容重及比重的测定。
(3)岩土样装填。最下段一般为石英砂滤层,其上下应有滤网;上段为岩土试验段,应根据长度及岩土容重算出装填岩土重,分段装填,每段一般为2—5cm,稍稍捣实,以保持土柱岩土接近天然容重。
(4)吸附试验。将具有某溶质一定浓度的溶液注入土柱,定期测流量、取分析样。直至渗入水及渗出水某溶质浓度相近为止,吸附试验结束。
(5)解吸试验。吸附试验结束后,供水容器改换不含试验溶质的溶液(水)进行试验。取分析水样,并记录流量。直至渗出水某溶质浓度为零,或渗出水某溶质浓度趋于稳定为止,试验结束。
(6)试验数据处理。以相对浓度Ci/C0为纵坐标,Ci为渗出水浓度,C0为渗入水浓度;渗过土柱水的孔隙体积数为横坐标,绘制穿透曲线。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不应以时间f为横坐标,因为不同试验岩土的孔隙体积及流速的不同,如以时间t为横坐标,使不同岩土试验的穿透曲线可比性差。土柱孔隙体积应根据装填岩土的ρ和ρb值计算。n的计算公式如下: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n为孔隙度,无量纲;ρb为岩土容重(g/cm2);ρ为岩土密度(g/cm2)。
例题1.9
铬的土柱试验。此实例取自斯托伦沃克等〔14〕的试验实例。以下作简要介绍。
1.试样及其处理
取含水层砂样,筛分,取粒径小于2mm(占总数30%)做试验。岩矿鉴定表明砂样由石英、斜长石、白云母、赤铁矿及磁铁矿组成。砂粒表面的氧化铁薄膜肉眼可见。总铁含量为12g/kg。
2.土柱试验
(1)土柱装置。柱体为有机玻璃管,长80cm,内径5.1cm;控制流速为7.1×10-4cm/s(与研究区地下水流速相当)。
(2)试验。首先用1孔隙体积水漂洗土柱易溶盐,再用2孔隙体积的地下水渗过土柱,以保证固液相的原有平衡。然后在地下水中加入Cr6+(呈
形式)使其浓度达设计值;不断淋滤,至Cl/C0接近1为止,此为吸附试验。此后,用无Cr6+水淋滤,至渗出水无Cr6+为止,此为解吸试验。
3.结果及讨论
穿透曲线见图1.7。该图说明,头7个孔隙体积水里,Cr6+浓度为零,说明Cr2+完全被吸附;此后渗出水Cr6+逐步增加,至第22孔隙体积水渗过土柱时,Cl/C0=1,砂土吸附量耗尽。据计算,Cr6+的总吸附量为5.9mmol,相当于砂土的Cr6+吸附浓度为2.25mmol/kg;平衡时,水中Cr6+为960μmol/L,据此算得Kd=2.34L/kg。该图还说明,10个无铬孔隙体积水渗过±柱后,有50%的Cr6+解吸;再渗过50孔隙体积无Cr6+水后,仍有16%的Cr6+未被解吸。这就说明,Cr6+的吸附中,可能有化学吸附,或者可能有Cr3+的沉淀。事实说明,吸附试验所求得的S值,可能包括沉淀,以及过滤截留部分在内。在试验中,一般都作吸附处理,不作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