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2 22: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13:17
狐惑,古代医学术语,曾被称为牙疳、下疳,近现代多用“疳”来指代。此病由感染虫毒与湿热不化引发,症状包括默默欲眠、目不能闭、食欲不振、口腔和肛阴等处溃烂。《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狐惑病的多种表现形式,如喉部病变称为惑,肛部病变称为狐,治疗上需根据病位使用不同的方剂,如甘草泻心汤、苦参汤或赤小豆当归散等,同时强调清热化湿、泻火解毒的治疗原则。
狐惑病有不同的证型:肝脾湿热型,初期表现为发热心烦、坐卧不安,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清热除湿;脾虚挟湿型,表现为倦怠、腹胀便溏,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健脾除湿;阴虚内热型,则见潮热失眠,口干便秘,宜滋肝肾、清虚热,如六味地黄丸加味。疾病易反复,需长期治疗。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治疗策略有所差异。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中晚期则需补虚与祛邪解毒并重。湿热内蕴型症状如发热、口臭、便秘,治疗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合泻黄散,根据个体差异可适当加减药物。阴虚内热型则需针对症状如午后低热、口干、便秘等,使用相应药物如牛黄解毒片、清开灵口服液或羚翘解毒丸。
病名。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而致的以目赤眦黑、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疾患。亦作狐(或^虫)。。以神情恍惚,口腔、眼、外阴溃烂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初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所致,继之,中阳受损,脾虚而聚湿酿热,湿热内生;或烁伤阴津,虚火内炽。热邪在内则扰乱神明,在外则发为痈疡。与西医的白塞氏病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