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10:4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5:43
【题主出示的原文】书同文,车同轨
【史记·秦始皇本纪段落原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题主说的就是下句。上一句是:“一法度衡石丈尺。”)
【释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句话的意思是:“统一法制和度量衡器,车辆统一轨宽,书写用同一种文字。
一法度衡石丈尺:我们可以这样断句“一、法、度、衡、石、丈、尺”。
这里的“一”是“统一”的意思。
“法”:法制;
“度”计量长短的器具为度,相当于现在的尺子。例如寸、尺、丈、等;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相当于现在的称。古代的重量单位主要有铢、两、斤、钧。
“石”:dàn,一种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石。在古代,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统称为量,主要是计量农产品的多少。古代计量单位主要有升、斗、斛、石、豆、区、釜、钟、溢等。
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商鞅用23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尺来“平斗、桶、权、衡、丈、尺”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前221)后,用来“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还是这个标准。
《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晋 干宝 《晋纪总论》:“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馀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於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原文】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虽太平未洽,亦以明吏奉其法,民乐其生,百代之一时矣。)
【译文大意】太康年间,书同文,车同轨,牛马遍野放养,粮食在田地茁壮生长,旅行至此可在草舍歇息,外大门无需关闭。人们在外相遇之时像是亲戚一般,其家中匮乏的,借助于道路行进通畅与别的村落,互通有无。所以当时有天下没有穷人的谚语。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太平的境地,也说明当地的官吏奉公守法,人民安居乐业,百代开始兴盛的时候了。
【学习感悟】书同文,车同轨,说起来容易真正的操作起来,是很艰难的。
书写文字大家都要用同一种文字,不管你原来习惯写何种文字,大篆还是小赚或是隶书,都要按照同一种文字方式方法来重新书写。官方发布的布告、写出的“榜文”,都要用规定好了的文字。不管你习惯不习惯,就是都要统一起来;
车同轨,这是说当时修好的马路,并不像现在的沥青路面,都是都是土路。都要按照统一尺寸制定车子的车轴间距,按照这种规定制作统一的轴距,车轱辘走过的地方,就会留下车轨。车同轨以后,这样雨天后,在修好的马路上所有的车轧出的车辙都是一致的,都好行走。如果轴距不一样大小不一,被车辙压出来的印记不一样,行进起来,会完全无法行走。平时可以,车轱辘一个在车辙里面,另一只轱辘在车这外面车只能侧着才能行进。轻载还可以慢慢行走,车上要是拉上了东西,侧着的车如何行走?无法负重前行。在战时,古代的军车众多,压出来的车辙印记,如果不统一轨距,简直就不可以重载前行,不能快速运输粮草和军事需要的物资,这是非常大的事情,非要统一一个轨距才行。这就是车同轨的重大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5:43
应该是“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车同轨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书同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等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
车同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
扩展资料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上:
建立*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2)统一度量衡
3、思想文化上:
(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2)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5:43
“书同文,车同轨”“下一句“行同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