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寨子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21: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08:36
寨子坡,是一片主要由柏树和松树构成的树林。在我心中,它是带点阴森色彩的,因为它距离山沟最近的人家户也有很长一段距离,林间还有好些土坟包。因此,幼年的我是断然不敢独自一人前往寨子坡的,即使偶尔不得不独自穿行,我也是屏住呼吸,连跑带走,迅速通过,深怕被那林间的鬼神给收了去。
树林靠山崖处,有一溜地,被分给了生产队的人家户,我家也得到了一小块。那是一块长方形的土地,从树林边缘-直到山崖边,而且还带点斜坡。有恐高症的我,很少有胆量往下看,因为地边是陡峭到成90度直角的山崖,山下便是嶙峋怪石和湍急的涪江河。听说,我最好的伙伴燕子的奶奶,早年就是在那里坎青时不慎掉下崖,重伤不治。对了,半山腰还有座叫武显岩的庙子,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神灵之地,记忆中我只去过一次,没留下太多印象。
寨子坡,是山沟人家拾柴的绝佳去处。在那个柴火特别紧缺的年代,人们总会在闲暇之余或刮了大风后背上背篼,扛起筢筢,去树林里哈易燃好烧的松毛,有时候,遇到树林里的死树或干树,大家就会想办法砍下来,锯成小块,运回家存放起来,这就是炖菜专用的大柴。有时候,我们小孩子会和妈妈们-一同前往拾柴,记忆中有一次,我一早被我妈叫醒,去寨子坡哈柴,困得不行的我,直接倒在我妈拾的一堆松毛边睡着了。有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结伴而行去拾柴,一 边拾柴,一边玩游戏,暑假还可以在地边刨地瓜儿,那是一种离开家乡后我就没有吃过的美味。
寨子坡,也是幼年的我眺望世界的窗户之一。我会在陪妈妈在崖边地里干活的间隙,放眼河那边河坝尽头的光景,憧憬着绵延不绝的山那边有什么。记忆中有一座很高的铁塔,现在想来应该就是今天凉帽山山顶方向的高压线。
1999年,我上大学后没多久,国家就推出了退耕还林政策,寨子坡的地,人们不再去种了,国家每年根据政策会给一些补助。漫山遍野都是树木杂草,却没有人再去砍伐。树林里铺上了厚厚的松毛,却没有人再去拾捡。因为很多人家都外出了,留下的人家户也都用上了电饭煲,烧上了罐装煤气。
2008年,修建高速路引桥时,我们的海螺沟被横跨涪江的第五座桥横劈成两节,我们的寨子坡,便成了一般人再也到不了的孤岛。对于每天穿梭于五桥的人来说,那不过是一段劈山而成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速路引路,而对于我们海螺沟的人来说,那是我们亲切的乡情。我们感谢高速路的修建方便了乡亲们的出行,我们也怀念着见证海螺沟数代人成长的寨子坡。
这两年,因为河东滨江路的修建,成了孤岛的寨子坡因为就在拟建的滨江路上,必须要铲除。据说,是本地第二大房产老板在负责挖掘寨子坡,作为回报,他可以享有几十年的开发权,又听说,汽车站会迁到那里。
今天的寨子坡,正在被一点点铲平,那片茂密的树林,是在它成为孤岛之前还是孤岛之后被砍伐我也不得而知,那里究竟会修建什么,也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绿树成荫的寨子坡,将永远只存在于我们和我们的父辈们心中了。
突然想到,我家有一块地在一个叫寨门口的地方。写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寨门口的真正意思,而不是我之前以为的载门口。我为什么会对这地名那么模糊呢?也许我一直就知道,我是会离开山沟的,但走得越远,记忆却又清晰。就比如,今天,离开家乡近二十年的我,第一次理清楚了寨门口和寨子坡的关系。
后记: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突然起了想要了解更多寨子坡历史的念头,于是我向我爸求助。根据他的介绍,寨子坡是在元朝时修建的一个寨子。他小时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里还有由石头堆砌而成的断墙,后来这些石头被山下人家修房造屋给搬得几乎不剩。至于我印象中的茂密树林,在他小时候是没有的,因为那些树林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栽种的,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至于他对寨子坡的童年印象,那就是在满破的杂草里放牛。
同时,我爸的讲述还让我第一次对我生长的小山沟的各山段名称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比如寨子坡往小于坝方向的转角处被称为山门口,比如我家另一块地所在的元宝坡(就是现在的五桥尽头处)的名字来源是因为那里曾有很多的元宝,不过解放后都被人挖走了。至于我家背后的山,那叫古坟坡。哦,一听名字,就是一个我害怕前往的地方。不过我家对面的洞天观,现在都还在。昨天和同龄小伙伴们聊天,何同学说,就看洞天观能不能保住了。
我纳闷,怎么我以前都不晓得这些历史呢?也许,从小我就知道,我一定要走出这山沟去。因为我受够了一下雨就泥泞得踩一脚可能就鞋脚分离的黄泥巴路;我受够了外出回家不论哪个方向都要走过一段没有人烟还坟包遍布的林子;我更不愿意过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成天围着锅灶转的生活。
后来,我们真的离开了。
还好,我们没有走多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08:40
寨子坡,是一片主要由柏树和松树构成的树林。在我心中,它是带点阴森色彩的,因为它距离山沟最近的人家户也有很长一段距离,林间还有好些土坟包。因此,幼年的我是断然不敢独自一人前往寨子坡的,即使偶尔不得不独自穿行,我也是屏住呼吸,连跑带走,迅速通过,深怕被那林间的鬼神给收了去。
树林靠山崖处,有一溜地,被分给了生产队的人家户,我家也得到了一小块。那是一块长方形的土地,从树林边缘-直到山崖边,而且还带点斜坡。有恐高症的我,很少有胆量往下看,因为地边是陡峭到成90度直角的山崖,山下便是嶙峋怪石和湍急的涪江河。听说,我最好的伙伴燕子的奶奶,早年就是在那里坎青时不慎掉下崖,重伤不治。对了,半山腰还有座叫武显岩的庙子,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神灵之地,记忆中我只去过一次,没留下太多印象。
寨子坡,是山沟人家拾柴的绝佳去处。在那个柴火特别紧缺的年代,人们总会在闲暇之余或刮了大风后背上背篼,扛起筢筢,去树林里哈易燃好烧的松毛,有时候,遇到树林里的死树或干树,大家就会想办法砍下来,锯成小块,运回家存放起来,这就是炖菜专用的大柴。有时候,我们小孩子会和妈妈们-一同前往拾柴,记忆中有一次,我一早被我妈叫醒,去寨子坡哈柴,困得不行的我,直接倒在我妈拾的一堆松毛边睡着了。有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结伴而行去拾柴,一 边拾柴,一边玩游戏,暑假还可以在地边刨地瓜儿,那是一种离开家乡后我就没有吃过的美味。
寨子坡,也是幼年的我眺望世界的窗户之一。我会在陪妈妈在崖边地里干活的间隙,放眼河那边河坝尽头的光景,憧憬着绵延不绝的山那边有什么。记忆中有一座很高的铁塔,现在想来应该就是今天凉帽山山顶方向的高压线。
1999年,我上大学后没多久,国家就推出了退耕还林政策,寨子坡的地,人们不再去种了,国家每年根据政策会给一些补助。漫山遍野都是树木杂草,却没有人再去砍伐。树林里铺上了厚厚的松毛,却没有人再去拾捡。因为很多人家都外出了,留下的人家户也都用上了电饭煲,烧上了罐装煤气。
2008年,修建高速路引桥时,我们的海螺沟被横跨涪江的第五座桥横劈成两节,我们的寨子坡,便成了一般人再也到不了的孤岛。对于每天穿梭于五桥的人来说,那不过是一段劈山而成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速路引路,而对于我们海螺沟的人来说,那是我们亲切的乡情。我们感谢高速路的修建方便了乡亲们的出行,我们也怀念着见证海螺沟数代人成长的寨子坡。
这两年,因为河东滨江路的修建,成了孤岛的寨子坡因为就在拟建的滨江路上,必须要铲除。据说,是本地第二大房产老板在负责挖掘寨子坡,作为回报,他可以享有几十年的开发权,又听说,汽车站会迁到那里。
今天的寨子坡,正在被一点点铲平,那片茂密的树林,是在它成为孤岛之前还是孤岛之后被砍伐我也不得而知,那里究竟会修建什么,也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绿树成荫的寨子坡,将永远只存在于我们和我们的父辈们心中了。
突然想到,我家有一块地在一个叫寨门口的地方。写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寨门口的真正意思,而不是我之前以为的载门口。我为什么会对这地名那么模糊呢?也许我一直就知道,我是会离开山沟的,但走得越远,记忆却又清晰。就比如,今天,离开家乡近二十年的我,第一次理清楚了寨门口和寨子坡的关系。
后记: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突然起了想要了解更多寨子坡历史的念头,于是我向我爸求助。根据他的介绍,寨子坡是在元朝时修建的一个寨子。他小时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里还有由石头堆砌而成的断墙,后来这些石头被山下人家修房造屋给搬得几乎不剩。至于我印象中的茂密树林,在他小时候是没有的,因为那些树林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栽种的,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至于他对寨子坡的童年印象,那就是在满破的杂草里放牛。
同时,我爸的讲述还让我第一次对我生长的小山沟的各山段名称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比如寨子坡往小于坝方向的转角处被称为山门口,比如我家另一块地所在的元宝坡(就是现在的五桥尽头处)的名字来源是因为那里曾有很多的元宝,不过解放后都被人挖走了。至于我家背后的山,那叫古坟坡。哦,一听名字,就是一个我害怕前往的地方。不过我家对面的洞天观,现在都还在。昨天和同龄小伙伴们聊天,何同学说,就看洞天观能不能保住了。
我纳闷,怎么我以前都不晓得这些历史呢?也许,从小我就知道,我一定要走出这山沟去。因为我受够了一下雨就泥泞得踩一脚可能就鞋脚分离的黄泥巴路;我受够了外出回家不论哪个方向都要走过一段没有人烟还坟包遍布的林子;我更不愿意过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成天围着锅灶转的生活。
后来,我们真的离开了。
还好,我们没有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