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9: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1:51
唐朝是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朝代,共传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自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就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继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唐玄宗又殚精竭虑,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在繁荣的经济条件下,唐朝文学也是进入了巅峰期,最为瞩目的就是唐诗,盛唐时期以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为代表,每个人风格各异,而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被称为“诗史”。
杜甫出生在北方的大士族,祖父杜审言诗词曾受到武则天赏识,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杜甫也受门风影响,七岁就能够作诗,青少年时期,富足的生活,让他能周游各地。
开元十九年,19岁时,他就出游山东临沂,二十岁又漫游吴越,而杜甫生活的年代,是开元盛世逐渐转衰的时期,杜甫空有一身政治抱负,但报国无门,科举不顺,天宝六载,唐玄宗召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考试。
但主持这场考试的权相李林甫,他自导自演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榜,杜甫也一样,眼看科举之路行不通,杜甫只能投奔权贵,但客居长安十年都不得志。
虽然诗词有了一番成就,可还是无法得到赏识,天宝十四年,勉强得到了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杜甫不愿就任,朝廷就给他改为府兵曹参军,也就是管理门禁锁钥的官职,杜甫为了生计,还是接受了。
但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出长安,又投奔肃宗,被授予左拾遗,因此后世称为“杜拾遗”,杜甫忧国忧民,眼见战乱给百姓带来了太多苦楚,却无能为力,他愈发愤慨。
在《瘦马行》《独立》当中,杜甫也是抒发对仕途失望,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而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华州司功参军,眼看宫廷歌舞升平,前线战乱不断,他痛心疾首,就在乾元二年(759年)辞官了。
他颠沛流离,最后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草堂,但日子十分清贫,而这一时期,也是杜甫创作诗词高峰期,短短两年就创作了四百三十首,占据杜甫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茅屋为秋风破歌》,其诗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穷困生活,一方面也写出了人间疾苦,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到蜀中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诸葛亮庙,由衷的被他辅佐两朝的事迹感动,写下了千古绝唱《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最后两句,也是道出了失意英雄的同感,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未果,最终病逝五丈原,而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却空有一腔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