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9: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01:01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集中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四大核心观念上。首先,探讨的是人的心理构成,包括三个层次:本我(即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自我(有意识的个体意识)和超我(道德约束的象征)。本能冲动驱动的力量,会在自我和超我的控制下受到压抑,这种压抑通过“转移”在梦境或神经症中显现。其次,电影揭示了无意识领域的重要性,大部分精神活动隐藏于我们的意识之下,正是这些无意识的活动塑造了我们真正的精神世界。再者,梦的运作机制被广泛研究,它揭示了潜意识如何通过梦境进行表达和象征化。最后,弗洛伊德的性欲说指出,人类社会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是“性生命力”或“力比多”,它通过性欲的形式展现出来。
1975年,电影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法国《通讯》杂志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一系列文章,标志着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的交融。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它结合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原则,以及电影符号学,深入剖析了电影的内在机制、观众的观看体验以及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动态,堪称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里程碑式作品。
运用精神分析学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论家路易·德吕克、杰尔曼·杜拉克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源泉来自“伊德”层次(即无意识层次)的精神分析学观念,论证了电影的特性在于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在于把受到现实压抑的欲望转为幻想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