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03: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5:06
词语释义: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意为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进而获取知识。这个词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究和求知的含义。
宋代朱熹的解释影响深远,他将“格物致知”视为研究事物以获得智慧和知识的过程,而现代社会中,这一概念通常与实事求是的精神相关联,但内涵更为丰富。朱熹的“知”包含了智慧和知识,而现代观点则主要侧重于知识本身。
全唐文的解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内在逻辑,认为通过认识万物,达到内心清晰明了,进而引导行为端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西方,这一理念与自然科学的学习相呼应,被视为理解自然以获取知识的过程。
雷生霖的解读则将其拆分为两个阶段:“格物”指在规则中生活学习,接受约束;“致知”则是对周围环境有深度理解和体会。他强调了这两个阶段的重要性,指出过度追求自由可能会导致对格物的理解偏差,从而导致知识的浅薄。
总的来说,格物致知是一个关于认识、探究和实践的过程,它在历史与现代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导人们在规则和自由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