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脉诊”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01: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12:33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宝贵经验之一。《内经》言:“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由于老百姓对诊脉的过分迷信及某些文艺、影视作品的过分渲染,这就在医患当中形成“深奥莫测”之感。
临床每遇患者,伸臂一展,让大夫“把脉”,余皆不言,询之则周身皆病,认为高明的医生,一“把脉”就能知病之所在,大有现场考核医生水平之势;也有部分医生出现一种偏向,为了表现自己,往往夸大脉诊的作用,诊治患者时,只“把脉”,余皆不闻不问,故弄玄虚,自认为“良医”,能一脉而知百病,给患者及他医造成很大的误解。
其实脉诊只是中医四诊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它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素问?疏五过论篇》)。说明善于诊脉的医生,要将一般疾病与异常情况进行比较,揣度揆摸,从而了解病情。而作为医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及变化,而妄作推断,实为医生的过错。
《景岳全书?脉神章》曰:“凡诊病之法,固莫妙于脉,然有脉病相符者,有脉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辨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脉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证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
故《难经》以切居四诊之末,其意深矣。陶节C亦曰,问病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全在活法二字,乃临证切脉之要诀也”。只有全面运用四诊,四诊合参,才能从舍得宜,做出准确的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疾病的正确治疗。中医诊治疾病时,应先询问患者的致病因素,然后根据脉象,相互参合,才能辨别疾病的阴阳虚实。
如果诊治不问致病之原由,而只凭脉诊,自以为“脉神”,妄作推断,能知疾病的轻重、顺逆,实为中医大夫的大忌。“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素问?征四失论》)。即便对脉诊有擅长的医生,亦应“审察表里,三焦别分,知邪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脉经》),才能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诊断疾病时还应从整体出发,全面观察病人的形体、色泽、脏腑之盛衰、脉象等各种征象,综合分析,才能正确的诊断、治疗疾病,判断治疗的难易和预后的好坏。“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素问?玉机真藏论》)。“切脉动静,而神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生死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
作为中医大夫亦应掌握一定的社会、自然知识,从多方面来探讨诊断疾病的方法,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人居自然之中,自然界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因此医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知“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了解社会知识,贫贱贵富,性情品类,喜怒哀乐及长幼勇怯,要“从容人事,以明经道”,才能掌握病因病机,熟练运用各种诊疗技术,细心观察病人,了解病情发展过程,深入探求疾病的本源,才能准确无误的诊断疾病。
正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所说:“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