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02: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16:26
一、术前检查:
化验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大便隐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常规、血型、AFP等;仪器检查:心电图、胸片、B超、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等。
二、术后并发症及防治
1、出血性并发症:腹腔内出血是脾切除术后较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原因多为活动性出血和腹腔内渗血。包括胰尾血管、脾蒂血管、胃短血管的出血以及膈肌、脾床的渗血。主要由于小的出血点止血不彻底或结扎线脱落,也可因急诊来不及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致使肝功能及凝血障碍未能得到有效的纠正,导致术后膈肌和脾床渗血。
2、感染:术后早期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膈下脓肿、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根据感染的致病因素和病人情况不同,其影响也不同。除感染引起的一般症状(发热、局部炎症等),还可有局部症状。手术前后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术中脾床常规放置引流, 术后加强对引流管的管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可以防止术后膈下脓肿的发生。如果病人出现发热, 左上腹不适, 则不排除左膈下积液及脓肿的可能, 可进一步行B超和CT检查确定诊断。对于膈下脓肿已形成者, 可先行B超下定位穿刺引流或置管引流,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 针对性应用抗生素。但如果引流不畅, 应及时行切开引流。
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是全脾切除术后发生的特有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5 ,死亡率50 。病人终身均有发病风险,但绝大多数均发生于全脾切除术后前2年,尤其是儿童的脾切除术后,年龄越小发病越早。50病人致病菌为肺炎球菌,其他如嗜血性流感杆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临床特点是隐匿性发病,开始可能有轻度流感样症状,然后短时内发生高热、头疼、恶心、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休克,常在几小时内至十几小时内死亡。常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菌血症。鉴于OPSI的发病特点,儿童(尤其4-5岁以下)全脾切除术应慎重考虑。一旦发生OPSI则积极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输液、输血抗休克治疗。
3、血栓形成和栓塞:脾切除后血小板数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脾切除24 h后即有血小板回升,一般于术后1~2周达高峰即是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最常见的是门静脉的栓塞,亦可发生于视网膜动脉、肠系膜动静脉等部位,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门静脉血栓常发生于脾切除后2周,临床表现为上腹钝痛、恶心、呕吐、血便、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及血沉加快等。亦有无临床表现者。对于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彩超和CT 对比增强扫描检查。一旦确诊应及时处理,如无禁忌症时可试用纤溶疗法。通过抗凝、禁食、输液及抗生素治疗渡过急性期后,门静脉亦可再通。预防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可采用肝素疗法。
4、脾热:脾切除术后病人常有持续2-3周的发热,一般时间上很少超过1个月,体温不超过39℃。脾热持续的时间、程度与手术创伤成正比。脾热为自限性发热,如能排除其他感染性并发症及膈下感染则仅需对症治疗。
5、胰腺炎:与术中游离脾床时损伤胰腺有关。如术后血清淀粉酶升高超过3天并伴有症状者,则可确定诊断。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疗效较好。
6、其他少见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如肝性脑病、高尿酸血症等,发病率较低,避免发生这两种并发症的关键在于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尽可能地改善肝脏功能并降低血尿酸水平。
三、术后注意事项
1、观察引流管及引流量,常规测量血压、脉搏和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膈下脾窝引流管的情况,如有内出血倾向,应及时输血补液,如确系持续性大出血,则应考虑再次手术止血。
2、脾切除术对腹腔内脏器(特别是胃)的刺激较大,术后2~3日再恢复进食。
3、很多施行脾切除术的病人,肝功能较差,术后应充分补充维生素、葡萄糖等,如疑有肝昏迷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注意肾功及尿量的变化,警惕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5、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防治全身和膈下感染。
6、及时测定血小板计数,如迅速上升达50×109/L以上,则可能发生脾静脉血栓,如再出现剧烈的腹疼和血便,则提示血栓已蔓延到肠系膜上静脉中,须及时使用抗凝血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四、术后饮食:
1、饮食一般术后2-3天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初期以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及硬质食物;
2、满足蛋白质的供应,经常吃瘦肉,蛋,鸡鱼,乳品,每天还应吃些大豆制品。
3、必须供应比平时多的含铁食物,以满足造血需要,防治贫血,如动物肝脏,血,瘦肉,蛋类,缘色蔬菜。4、提供多种维生素,多食蔬菜,水果,蛋类,乳类,每天保持绿色蔬菜及水果的摄入。
五、术后应保持充足睡眠,生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