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1 03: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4 22:32
在『后汉书』的第三十卷中,襄楷的传记记载了他在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的行动。楷亲自前往皇宫上书,但他的奏章似乎并未得到重视,十几天后,他又再次上书。在这段历史记载中,他提到宫中竟然设立有黄老和浮屠的祠堂,这在当时引起了关注。
在『后汉书』的第七卷,桓帝纪的论述提供了更深入的信息。据记载,桓帝桓帝对音乐尤其热爱,擅长演奏琴笙,他还精心装饰了林园,甚至在濯龙宫中设立华丽的殿堂,用以祭祀浮图——佛教的象征,以及老子。这表明桓帝可能在寻求精神上的启示和敬奉,可能是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与神灵进行交流。
综合以上两段内容,我们可以确信,在桓帝延熹九年之前,宫廷中就已经存在浮屠祠,这反映了当时对佛教以及道家思想的接纳和尊崇,展示了桓帝丰富的文化兴趣和宗教活动。
扩展资料
浮屠祠,又名浮屠仁祠,指祭祀佛陀之祠,即我国早期之佛寺,为东汉楚王刘英首造,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后汉书》作浮屠之仁祠,《后汉纪》作浮屠祠)。楚王刘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他在徐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并组织伊蒲塞(优婆塞,指在家的男居士)、桑门(沙门,指出家的僧人)进行了中国第一次佛教活动。浮屠仁祠很可能在《水经注·获水》中阿育王寺的位置,而徐州则可能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地”。浮屠祠已成为汉地佛寺最早的代名词,同名寺院还有汉桓帝刘志的浮屠祠和下邳相笮融的浮图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