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0 22: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4 21:15
骶尾部藏毛窦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本病特征为内藏毛发,可表现为骶尾部畸形囊肿,感染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反复发作。此病为一种少见疾病,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且肥胖和毛发浓密者易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学说。
1、先天学说 先天性藏毛窦是由于在胚胎第3―5周神经管闭合过程中,背部的神经外胚层与皮肤外胚层的分开不完全所导致。易合并细菌性脑膜炎、皮肤脓肿、硬膜外及硬膜下脓肿,多于婴幼儿
时期发病,可发生于脊柱全段背侧中位线部位,以骶尾部多见。
2、后天学说 Patey和Scarf认为藏毛窦是因走路时臀部的扭动和摩擦,特别是多毛的男性,使臀中裂之间的毛发刺入附近的皮肤,形成短管道,而毛发仍然与其根部相连,短管道随即皮化,当毛发由原来的毛囊脱落后,被上皮化短管道产生的引力吸入。因而提出第一阶段为刺人性窦道,第二阶段为吸人性窦道。毛发聚集于皮下脂肪内成为异物,一旦有细菌感染,即形成慢性感染或脓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中驾驶吉普车的军人发病率较高,故有称为“吉普车病”。由于行驶过程中,座椅的反向撞击,使臀中裂之间的毛发刺入附近的皮肤而形成。
二、病理
骶尾藏毛窦主要病理表现包括原发管道、窦腔、继发管道以及毛发。原发管道在皮肤开口,向下延伸3-5cm,末端有小腔,管道内有毛发,有时伸出管道外,切除后敞开标本时发现,毛发全然是游离的,两端尖细。根部未发现有毛囊、汗腺或皮脂腺。继发管道由深部发出,再向上方经皮肤破溃。管内覆盖鳞状上皮,由于长期反复感染,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三、临床表现
本病在发生窦道感染之前很少出现症状。典型的病例是在尾部中线有细小凹坑,凹坑有细孔,此为原发窦道。窦口多在臀沟处,窦道的走行方向,多向头颅侧,很少向下朝向肛管。继发的窦道多在原发窦道口上方即“颅侧”,常略偏向一侧,尤以偏向左侧者居多。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mm至3mm。感染时周围皮肤红肿,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探针可探入3cm至4cm,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骶尾部藏毛窦的主要诊断标志是骶尾部急性脓肿或慢性分泌性窦道,局部可有急性炎症表现。内藏毛发是尾部藏毛窦的特点,但不是唯一标准,毛发可以已随脓液自行排出,也可能已在以往的手术中排出。20岁左右,特别是体健多毛的男青年,发现在骶尾部有急性脓肿、硬结或存在有分泌物的慢性窦道口时应考虑本病。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肛瘘、疖、肉芽肿、骶前畸胎瘤和骶前囊性肿物感染破溃相鉴别。肛瘘的外口距肛门近,瘘管走向肛门,触诊有条索状物,肛管内有内口,有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史。而藏毛窦的走行方向,多向颅侧,很少向下(93%向颅侧走行,7%可向下方肛门周围走行)。应用经肛B超鉴别骶尾部藏毛窦和肛瘘,肛瘘的低回声管道向肛门延伸,极接近或到达肛管直肠腔内,而藏毛窦的病灶纵向深度较肛瘘浅,且窦道末端距肛管直肠较远,窦道总体走向趋于颅侧。疖生长在皮肤,由皮肤突出,顶部呈金黄色,痈有多个外孔,内有坏死组织。结核性肉芽肿与骨相连,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病变。梅毒性肉芽肿有梅毒病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骶前畸胎瘤或囊性肿物感染破溃的窦道口较大,其中充满肉芽组织,窦道很深,走行不规则。囊性肿物如果是皮样囊肿,可能有毛发存在,但数量多而且与皮脂混成一团。X线检查可见骶前有占位病变,直肠前移,有骨骼,钙化点阴影。
五、治疗
有许多方法可以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但由于本病的复发率较高,尚无一种最理想的方法被广泛接受。非手术注射疗法由于并发症多,疗效不确切目前已很少采用。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将藏毛窦和相关的炎性窦道完整切除。主要的手术方式介绍如下。
1、切开引流:急性脓肿形成时,即在局麻下行十字切开引流。化脓性藏毛窦采用切开引流不能得到根治,因此在感染控制后,如窦道范围较小,可以切开所有原发和继发管道,清除肉芽组织,外敷防腐生肌药物,留等二期愈合或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2、切除病灶后一期缝合:适用于窦道较小并且尚无感染、窦道口附近没有形成厚重的纤维化垫状物的患者。禁忌症:以前曾做过-期闭合手术;病变范围超过7.5cm;离中线外2-3cm有继发外口;体毛太多的患者。本法的优点是愈合时间短,臀裂内形成的瘢痕柔软,在瘢痕和骶骨之间有软组织,可耐受损伤,不影响起坐,复发率低(0-16)。目前为小型藏毛窦的首选术式。
3、广泛切除部分缝合:适用于窦道较大、多发管道及外口较多的病例。在广泛切除病变组织之后,尽可能缝合创缘,中央一部分创口经肉芽组织愈合。其复发率约为5.8,但这种木式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瘢痕广泛。如有损伤,瘢痕容易破裂。
4、切除病灶伤口开放:适用于伤口过大,手术后复发或伴有局部炎症者。将窦道和继发窦道侵犯区域做整个切除,使伤口由肉芽组织的填充而逐渐愈合。复发率较低,为1.13。
5、造袋缝合手术:Buie和Curtiss设计的这种术式,近年来被较多采用。方法为将窦道顶部皮肤切除,清理腔内肉芽组织、毛发和皮脂等物,将皮肤与窦道残腔做间断缝合。对侧支窦道需分别切至末端,同样袋形化。一般用羊肠线或可吸收的人造缝线。手术后换药也颇为重要,常是开放性藏毛窦愈合的关键。用细纱布敷料填塞在窦道上。一定要使创口边缘分开,保持平整,注意局部卫生。创口发现有架桥时,应立即用棉签分开,经常剃除周围过多的毛发。过多的肉芽组织生长可予刮除,或用硝酸银烧灼,直至伤口完全愈合。其复发率为6.9。
6、菱形切除和Limberg、dufourmentel皮瓣: 术中沿着窦道注入美兰,以便识别所有的窦道分支,然后行一菱形切口将窦道整块切除。在右或左臀部行Limberg、dufourmentel皮瓣缝合创口(皮瓣包括皮肤和皮下组织,不包括其下方的臀筋膜), 术中不放置任何引流,术后10 d拆线。复发率4.9。
7、不对称切除皮内缝合术(Karydakis术式):做一个纵行的偏离中心的梭形切口游离皮下的增生肉芽组织直至骶筋膜,伤口的下段尤其是靠近臀沟的部分应向深部分离约4-5cm,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切除的范围依增生的肉芽组织的多少而定。但一般长7-8cm,宽3-4cm。创面深部放置负压吸引,用可吸收缝合线缝合皮下组织,皮肤用聚丙烯缝线作皮内缝合。缝合伤口后中线被牵向一侧,约偏离1.5-2.0cm。术后给予第3代头抱菌素和甲硝唑治疗48h。如有微生物生长,抗生素的冶疗至少维持5天。负压引流需放置2-3天。实行不对称切除皮内缝合术后,伤口瘢痕由中线被牵向-侧,使臀沟和(或)后正中沟变平。因此局部所能产生的吸力被消除了。同时采用皮内缝合术,避免了因传统的间断缝合法使缝针多次刺入皮肤所导致的早期毛发附着而复发。手术过程不复杂,并发症和复发率很低(0.9)。
六、癌变
骶尾部藏毛窦癌变曾有报道,病变多为分化良好的鳞状细胞,伤口癌变(如溃疡易破溃、生长较快。出血及真菌样边缘)应可疑癌变。一旦确诊则实施广泛切除。据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为51、复发率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