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0 07: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1:15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原发或继发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
分类:按国际分类法分为以下几类:
1、脊椎退变所致的狭窄:因脊椎受老年改变及劳损的影响,而使椎板增厚,椎体骨赘增生等,使椎管产生容积上的缩小,而致狭窄、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等;
2、复合因素所致的狭窄:先天后天畸形同时存在之狭窄,椎间盘突出使椎管容积变小,或椎间盘突出与椎管之轻度狭窄的复合原因之狭窄;
3、脊椎滑脱症(退化性)与骨溶解病所致狭窄;
4、医源性狭窄:有术后的骨质增生与髓核溶解素注射所造成的瘢痕增生粘连等;
5、损伤性狭窄:如压缩骨折与骨折脱位;
6、其他:畸形性骨炎(Pagets病)有脊椎变形,椎管可缩小;氟中毒也可使增生畸形,造成狭窄。
病因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3、脊柱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椎管狭窄;
4、外伤性椎管狭窄: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5、医源性椎管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6、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症状: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男性,起病缓慢。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可在外伤后出现症状或加重症状。
1、腰腿痛
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病人多数有腰痛及腹股沟和股部的疼痛,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者几乎皆有反复发作的下睡疼痛,并且往往伴有单恻或双侧的大腿外侧、后侧度蛀部的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常在行走或站立时症状加重,下蹲或平卧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2、下腰痛
的特点是前屈腰部时不受任何影响,而后伸时疼痛加重,这是因为腰椎过伸时椎间隙前部增宽,后部变窄,使椎间盘及纤维环向椎管腔内突出,同时黄韧带也随着松弛增厚,形成褶皱,使椎间孔变窄小,阻致椎管容积进一步减小变窄,压迫或刺激神经根与马尾神经而出现疼痛。
3、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另一主要症状,多见于*型椎管狭窄或重症病人。有人观察过105例腰椎骨狭窄症中就有98例出现间歇性跛行,以多椎段的腰椎管狭窄多见。
并呈进行性发展。具体表现为病人步行约一二百米后,或站立约数分钟或十多分钟即感到一侧或两侧小腿和足部出现疼痛、麻木、酸胀和无力,以致不能继续行走,必须蹲下或弯腰体息片刻后方可再走。但走不久又出现疼痛,这种走走停停的现象即是间歇性跛行.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曾将本病的间歇性跛行分为位置性跛行和缺血性跛行两类。
4、位置性跛行
占多数。步行或较久站立后出现间歇性跛行.蹲下或弯腰后症状缓解,所以这类病人常弯腰行走。另外伸腰、仰卧、俯卧均可加重疼痛,侧卧屈膝可缓解疼痛。此类间歇性跛行主要是由黄韧带向椎管腔内隆突压迫马尾神经所致。
5、缺血性跛行
占少数。在行走或活动下肢后出现肌肉痉挛性疼痛,在停止活动后疼痛即可消失。这种痉挛性疼痛多发生在小腿时外侧肌群。
总之,腰椎管狭窄症之所以出现间歇性跛行,多数学者认为是站立或行走活动增加了神经根对血液供应的需要,而腰椎前凸的增大常使椎管进一步狭窄,减少了血液的供应,并影像了静脉的回流,最终加剧了神经根的缺血状态,所以出现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它与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的不同处在于下肢周围血液循环始终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而且常伴有下摆痛症状。
临床观察证明腰椎管狭窄的时间愈长,范围愈广,愈容易出现间歇性跛行这一症状,约有56 - 85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而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常为单侧下肢间歇性跛行。据R. Porter观察多椎段的*管狭窄常导致双下肢间歇性跛行.而单一椎段*管狭窄或单侧神经根管狭窄只能引起单侧下肢间歇性跛行。
6、大小便障碍
少数病例可伴有大小便障碍。
7、神经体征
腰椎管狭窄症因椎管腔的减小是缓慢发生的,神经组织可逐新适应其狭窄的改变,所以多数病人仅有轻微的体征。如令病人疾步快走后可见有趾屈肌无力,踝反射减低或消失,下肢小腿外侧和足部的根性分布痛觉减低,直腿抬高试验少数为阳性。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者多数腰椎前凸消失,少数有侧弯,脊柱活动除后伸受限外多无其他异常。
8、狭窄症
多见于腰椎5骶椎1之间,偶尔发生于腰椎4、5和腰椎3、4、之间,凡是组成神经根管的每一结构发生异常改变,如椎间隙的狭窄、关节突关节先天性肥大、黄韧带增厚等均可引起神经根管狭窄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腰痛,约半数病人伴有一侧或两侧的臀部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少数病人在行走后小腿疼痛加重,腰部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皆为阳性。
诊断要点
腰椎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年人以上者,男多于女,患者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性质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腿交替出现症状。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 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诉多,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常在腰4~5,腰5骶1之间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椎管内造影、CT、 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治疗
腰椎管狭窄是导致慢性腰腿痛的病症之一,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常用的保守治疗有:
医疗体育
可加强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锻炼,使腰椎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推迟腰椎关节退变演变的速度。打太极拳对本病有较好的作用。
手术治疗
经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1、活动后腰痛及双下肢痹痛,肌肉萎缩,影响生活工作,经保守治疗不愈者;
2、间歇性跛行加重,或站立时间渐缩短者;
3、神经机能出现明显缺损者。
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术。比较新的技术有脊柱非融合技术,如棘突间撑开装置及椎弓根钉弹性固定装置。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
临床中有些病例,手术前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并无突出的椎间盘,或只有小的突起,主要病变为椎管侧方狭窄压迫神经根,特称为侧隐窝狭窄症,以区别于主椎管狭窄。
侧隐窝指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主要发生在三叶形椎管,以下位两个腰椎处最为典型。一般认为侧隐窝前后径小于3mm以下者为狭窄,5mm以上者为正常,在此之间者为相对狭窄。
那么,侧隐窝为什么会狭窄呢?先天因素可造成侧隐窝狭窄,三叶形椎管侧隐窝深,前后径小,从发育上就存在着狭窄症的因素。另一个促成狭窄的重要因素是退变。椎间盘退变纤维环膨出钙化,椎体后上缘增生,从前方向后突入侧隐窝;椎间盘狭窄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上移;峡部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自后方突入侧隐窝;退变的椎体前或后滑脱,均可促成侧隐窝狭窄。
腰椎侧隐窝狭窄的表现
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这可能是男性负重大,下腰椎管呈三叶草形较多,神经根周围保留间隙小,易出现压迫症状的缘故。
患者一般有较长的腰痛及腰腿痛病史,腿痛常比椎间盘突出者重,劳累或外伤可诱发疼痛,或使症状明显加重。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为进行性,跛行距离自数百步减至数十步,蹲位或坐下休息后缓解。下肢疼痛沿腰或骶神经支配区放射。
侧隐窝狭窄症是神经根受到相邻结构的机械性压迫,不适于保守治疗。牵引只适于压迫不重者。对已确诊者应选择手术疗法,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对手术技术要精益求精,避免不必要的扩大减压,以免影响脊柱节段间的稳定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构成椎管的骨性组织或软组织,由于先天性发育的原因或后天性退变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狭窄,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为:
1、间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再次休息。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在爬山、骑自行车时,可不出现间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各种投照方法的X线平片、脊髓造影、CT扫描、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大区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此外,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因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相应的小关节发生滑膜炎性渗出反应、关节软骨磨损及碎裂,导致在椎体侧后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在两病同时发生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两者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
腰椎管狭窄症状
能明显的腰腿痛症状和间歇性跛行。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时产生腰腿痛,弯腰休息一会或下蹲后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若继续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现。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前屈时症状减轻。少数病例因压迫马尾及神经根而影响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椎管狭窄病人往往主诉多而体征少。检查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只是后伸痛。直腿抬高试验正常或只有中度牵拉痛。少数病人下肢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有时减弱或消失。
非手术治疗
以往,对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多主张行早期手术治疗,因为认为该病总是进展性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先行一阶段保守治疗后再确定是否需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用药、改变活动方式、应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闭。哪一种方法也未能证实肯定有效。非类固醇抗炎药除减轻神经受压所致的炎性反应外,还具有止痛效果。这类药物应用较多,但尚未见到治疗腰椎管狭窄获得确切疗效的研究。扑热息痛影响肝肾功能,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也影响肝肾功能,用药时应注意。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肌注降钙素(Calcitonin)可减轻疼痛,增加行走的距离。
治疗腰椎管狭窄较有效的理疗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疗法、腰肌强度锻炼和无氧健康训练。骑静止的自行车对有些病人很有效,这种锻炼腰呈屈曲位,多数病人能耐受。用马具设计的踏车行走锻炼,因腰椎不受力,故对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于软组织理疗的方法较多,包括:热疗、冰疗、超声、按摩、电刺激和牵引等方法,虽较常用,但对腰椎疾患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然而,对辅助腰椎活动和进行更强的理疗做准备还是有益的,锻练和理疗较安全,可延迟手术治疗,锻练可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即使不减轻症状,也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
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应短期应用,以免发生腰肌萎缩。
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方法仍有争议,一般认为,用于治疗根性痛的疗效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组病人,用于减轻根性疼痛,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osen等 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仅有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
Derby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好,其手术治疗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差,其手术治疗也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对根性痛50会引起不稳定,应同时行脊椎融合术,以防术后脊椎不稳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侧小关节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稳定性就能维持。但是,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单侧小关节切除后(表明节阶活动性明显增加),即使另一侧完整性良好,也将会发生不稳定,单侧或双侧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