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 祁门红茶的一个新的发展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3: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5:46
祁门红茶在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收到了很大的关注,但这也是好不影响它后面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祁门红茶的生产受到了重视,并且得到了*支持,茶园的面积也 得到了大幅的 增加。从此,祁门红茶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国家通过贷粮、赊销、贷款等方式,支持资金一千多万元,扶持祁红生产。1953年实行农业合作化后,国家以茶叶预购,发放订金等办法,帮助茶农解决资金困难,同时在化肥、粮食等方面给予优惠供应,收购部门则执行稳定的茶价*。所有这些措施,有力地调动了翻身茶农的积极性,生产力大大提高,祁红生产恢复很快。据统计,1957年比1950年,茶园面积增长36.7%,接近历史最高年份。
1958年,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复杂的生产关系使刚刚释放的生产力有所遏制,加上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祁红生产再次受挫。
此后,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扶持下,祁红茶区大力开展科学实验,通过“二建”(建立集中连片的新式茶园、建立稳产高产的基本茶园)和“三改”(改造老茶园、改善茶园管理、改变采摘技术)等措施,培育出一批规模大产量高的基础茶园,以及一批亩产超百斤的社队。同时又专门成立了国有*的祁门县茶场,开辟茶园三千多亩,专事茶树栽培和茶叶制作技术推广工作。至此,全县茶园而积发展迅猛,1.949年,全县茶园仅45675亩,至1985年达到134929亩,号称“十四万亩”。
更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期间,在全县茶农、茶叶科技人员,及省祁门茶叶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祁红的栽培技术和茶树品种研究也得到长足发展。
其次是产销*实行国有化管理,祁红地位提高,产量迅速攀升。
新中国建立,祁红被确定为国家二类物资产品,实行派购统销。全县私营茶商停业,*接管了原先的茶叶改良场,将其一分为二:一部分以原有茶园为依托,成立科研机构(今为安徽省茶叶研究所);另一部分以原有机械制茶工厂为基础,分别建立祁门茶厂和历口两个精制茶厂,后合并为祁门茶厂,作为专事生产出口祁红的厂家,从而形成一贯制局面,三十多年从未改变。
从1949~1985年的36年间,祁红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下,从毛茶收购,到成品茶生产,以及内销和外销,均由不同的国有企业和渠道担负。
后来的毛茶收购市场受到了影响,变成了由中国茶叶的分公司以及一些茶厂联办,在重点插曲设立收购站。这使得茶叶收购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的名优茶蜂拥而起。祁门红茶的价格又很受*,原料*手,所以在收购商出现了许多的困难。这是,祁门红茶走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