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法抗癌明星配伍之——桑黄(粗毛纤孔菌)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2: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1:39
桑黄,属于担子菌门、蘑菇纲、锈革菌目、锈革菌科、纤孔菌属、粗毛纤孔菌。别名繁多,包括粗毛纤孔菌、桑耳、桑臣、桑鸡、桑鹅、胡孙眼、桑菌、树鸡、桑黄菰、桑黄菇等。其子实体初期呈现金黄、红黄至黄色,生长成熟后颜色渐变黄褐色、黄棕色或紫棕色,老化后变为黑色。成熟子实体菌盖半圆形,单生或覆瓦状叠生,大小不等,长可达40cm,宽可达30cm基部厚达7cm,被粗毛,边缘钝,常见金黄色孢子散落其上。孔口表面暗褐色,多角形,每毫米2~3个;边缘薄,撕裂状。菌肉暗栗褐色,上层粗毛层,下层致密菌肉层。菌管暗褐色,质稍硬,脆,气微,味微苦。
桑黄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北以及内蒙古地区,是一种生长在温带的一年生木腐药用真菌,主要生长在活立木上,偶见生长在倒木上。其子实体在夏秋两季出现,晚秋至冬季颜色变深至黑色,主要寄生在40年以上的老桑树上,在山东省临清、夏津、无棣等沿黄故道地区及河北承德地区和新疆阿克苏地区分布较广。也生长在水曲柳、杨、榆、苹果、枣、槐、槭等阔叶树上。东北地区主要寄生在水曲柳、大黄榆等树上,在山西主要生长在枣树上,当地也称为“枣黄”。
夏末或早秋采收,采摘后除去杂质,阴干或在40~50℃烘干,子实体较大者应先掰开后平摊晒干。
显微鉴定显示担孢子8~11×6.5~9μm,XaV=9.96×7.6μm,Q=1.25~1.38,椭圆形,金黄褐色,明显厚壁。在梅氏试剂中无变色反应,未成熟的孢子在棉蓝试剂有中度嗜蓝反应。担子宽桶形,具4个小梗并在基部具1个横隔膜。14~20×9~12μm,拟担子形状与担子相似。子实层中无刚毛。菌丝系统一体系:菌丝隔膜简单分隔,菌丝在梅氏和棉蓝试剂中均无变色反应,组织颜色在KOH试剂中变黑。生殖菌丝黄褐色或金黄褐色,薄壁或稍厚壁,常常分枝且分隔,规则排列。
化学成分包括甾体类、三萜类、多酚类和核苷等。三萜类包括羊毛甾二烯二醇和齿孔酸,甾体类包括麦角甾醇等。多酚类包括3,3'-亚甲基双{6-[2-(3,4-二羟苯基)乙烯基]-4-羟基-2H-吡喃-2-酮}、Hispidin和Hispolon等。其他类包括肌苷、棕榈酸、十八烷酸、D-阿拉伯糖醇和D-葡萄糖等。
分子鉴定以引物ITSI/ITS4 PCR扩增ITS序列,参考ITS序列GenBank收录号:EU282482。
药理作用包括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对内分泌系统的降血糖作用、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抗氧化作用等。例如,桑黄多糖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且随着给药时间延长作用更加明显。化合物Bis-noryangonin具有抑制细菌活性的作用。Hispidin和Hispolon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且是影响细胞周期休止于S期。Hispidin可能具有抑制HepG2转移的能力。Hispolon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发生ROS介导的线粒体途径的凋亡。桑黄石油醚提取物对H22荷瘤小鼠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子实体粗多糖对H22荷瘤小鼠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毒性试验显示,对桑黄固体发酵菌粉的急性毒性及最大给药量试验研究未发现中毒现象或死亡情况,受试小鼠与空白对照组小鼠在进食量和日常活动中均未见明显差别。
桑黄性平,味甘、辛。归肝经、肾经,具有活血利水,止带调经,止久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逐饮化疲散结,止痛疗伤消肿等功效。常用量为水煎服,3~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