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2: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4小时前
大米在储藏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和微生物作用,会发生品质劣变,表现为陈米特有的香味消失、酸度增加、蒸煮后硬度上升和粘度下降。这些变化主要源于胞壁、淀粉、脂类和蛋白质四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胞壁研究发现,陈米的胞壁透水性降低,其破裂方式与大米蒸煮后的质构特性有关。一些学者认为胞壁是陈化的主要因素,但也有研究指出胞壁破裂对质构提升并非必要条件,膜结构蛋白的降解可能更重要。
其次,淀粉作为大米主要成分,直链淀粉含量与大米的硬度和粘度有密切关系。尽管陈化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但并不能完全解释质构变化。研究指出,不溶性直链淀粉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支链淀粉的脱支酶作用,但现有数据表明这并不成立。
支链淀粉的分子量、结构和形状对大米质构有显著影响。硬胶大米的支链淀粉含有长链部分,而淀粉粒的膨胀和糊化特性与质构特性密切相关。糯米的糊化特性研究也表明,支链淀粉的特性对硬度和粘度有决定性影响。
脂类在陈化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和水解,产生不良气味。淀粉脂和非淀粉脂的变化可能影响大米的糊化和质构。然而,有些研究显示脂质脱除对大米蒸煮品质影响不大,说明脂类变化并非唯一影响因素。
蛋白质含量虽低,但对质构特性影响不可忽视。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发现蛋白质含量与质构有相关性。陈化过程中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如巯基含量下降和二硫键增加,可能影响质构,例如添加β-巯基乙醇可以提高粘度。
综合以上研究,大米陈化机理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复杂变化,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蛋白质、脂类和淀粉的结构特性对质构的具体影响,以改善陈米的食用品质。
据粮食部门介绍,大米一般分为新粮、陈粮和陈化粮三种。当年的大米属于新粮;第一次储存期限超过一年的是陈粮;储存后变质的粮食是陈化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