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7: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08:01
在古代甲骨卜辞中,“帝”或“上帝”被赋予了天神的双重权能。首先,作为超自然的力量,上帝掌控着自然界,能够通过卜辞中的记载指令风雨雷电,如“贞,今三月帝令多雨”(《甲骨文合集》14136),显示其对降雨、风势的决定权。山川之神的降雨能力被认为源自上帝,而非独立于其外。其次,上帝的权能延伸至人类社会,既能赐福,也能降灾,如“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黑,一月”(《合集》10171正),显示上帝对人间祸福的主宰。人间的战争、农业生产乃至帝王的决策,都受到上帝的裁决和影响。
祭祀活动与上帝的权能密切相关,比如通过祭祀风神的“燎帝史风”(《合集》14226),祈雨的“烄奵”和“焚巫求雨”,以及与祖先神沟通的仪式,如“河令雨”和“求雨于上甲”。祖先神不仅代表了生者与上帝的联系,也是祈求和祭祀的重要媒介。同时,功臣也能配享先王甚至上帝,反映了礼制中的以德配天原则,强调生者的行为和礼仪对取悦上帝的重要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天庭和神道的崇拜更加深入,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帝崇拜和儒教的神道设教并存。人们通过观测星象预测自然现象,并将人间秩序与天道联系起来,认为上帝(或天)通过三纲五常和三辰五行来指导君师的教化与治理。程颐进一步发展了上帝观,认为上帝与理同义,天理即为上帝的体现,这一观点被后世视为正统的上帝观念。
上帝是儒教的最高神,天之最尊者,语出《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儒教教义认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儒教圣人是上帝的使者,天子当常以上帝之心为心,兴一善念。天有六天,以五配一,上天以其五行佐成天事因此上帝有五位辅佐,即五帝,五帝也是上帝。根据周礼,天子于孟春、秋分、冬至以最高礼仪用碧玉、禋祀、太牢祭上帝于天坛。北京天坛即上帝之庙。清朝民国以降用于翻译亚伯拉罕诸教崇拜的唯一神耶和华的名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08:07
在古代甲骨卜辞中,“帝”或“上帝”被赋予了天神的双重权能。首先,作为超自然的力量,上帝掌控着自然界,能够通过卜辞中的记载指令风雨雷电,如“贞,今三月帝令多雨”(《甲骨文合集》14136),显示其对降雨、风势的决定权。山川之神的降雨能力被认为源自上帝,而非独立于其外。其次,上帝的权能延伸至人类社会,既能赐福,也能降灾,如“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黑,一月”(《合集》10171正),显示上帝对人间祸福的主宰。人间的战争、农业生产乃至帝王的决策,都受到上帝的裁决和影响。
祭祀活动与上帝的权能密切相关,比如通过祭祀风神的“燎帝史风”(《合集》14226),祈雨的“烄奵”和“焚巫求雨”,以及与祖先神沟通的仪式,如“河令雨”和“求雨于上甲”。祖先神不仅代表了生者与上帝的联系,也是祈求和祭祀的重要媒介。同时,功臣也能配享先王甚至上帝,反映了礼制中的以德配天原则,强调生者的行为和礼仪对取悦上帝的重要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天庭和神道的崇拜更加深入,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帝崇拜和儒教的神道设教并存。人们通过观测星象预测自然现象,并将人间秩序与天道联系起来,认为上帝(或天)通过三纲五常和三辰五行来指导君师的教化与治理。程颐进一步发展了上帝观,认为上帝与理同义,天理即为上帝的体现,这一观点被后世视为正统的上帝观念。
上帝是儒教的最高神,天之最尊者,语出《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儒教教义认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儒教圣人是上帝的使者,天子当常以上帝之心为心,兴一善念。天有六天,以五配一,上天以其五行佐成天事因此上帝有五位辅佐,即五帝,五帝也是上帝。根据周礼,天子于孟春、秋分、冬至以最高礼仪用碧玉、禋祀、太牢祭上帝于天坛。北京天坛即上帝之庙。清朝民国以降用于翻译亚伯拉罕诸教崇拜的唯一神耶和华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