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6: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9 22:31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隋唐五代时期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其文学成就丰富多样。这个时期的文章风格独特,一方面继承了六朝时期的骈文传统,注重辞藻华丽;另一方面,又开始革新,出现了散体古文,为宋元以后散体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学者严可均编纂的《全隋文》和董诰等人的《全唐文》收录了大量文章,显示出隋唐五代文的丰富性。陆心源的《唐文拾遗》和《续拾》则补充了部分散失的作品,文献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文章数量之多,反映了当时文坛的繁荣景象。
然而,隋唐五代文的主要进步体现在散体古文上。骈体文在魏晋六朝时期盛行,强调声律对偶和辞藻堆砌,但这种文体在表达复杂思想时显得力不从心。隋朝统一后,随着社会变革,骈偶文体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隋文帝和李谔等人的努力,虽然试图改革,但效果有限,骈文仍然在隋炀帝时期占据主导地位。
进入初唐,文章开始呈现出由骈文向散体转变的趋势,王勃、刘知几等人的理论主张,如提倡儒学内容、反对浮艳文风,预示着古文运动的兴起。陈子昂虽未明确提出改革,但他的政论文用古文体,成为唐代初期学习西汉文辞的先驱。然而,初唐时期骈文依然占据主导,直到盛唐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等人提倡散体文,强调文章的教化作用,为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们的作品中仍保留了骈文的痕迹,成就有限。
隋唐五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开辟了宋、元以后散体文的发展道路。这时期,既有扬六朝余波、讲究辞采的骈文;又有革除六朝旧习、散行流畅的古文。这一时期创作甚丰。清代严可均编纂《全隋文》收文680余篇 ,作者160多人 。董诰等 编纂的《 全唐文 》收文18400余篇,作家3000多人 。陆心源又编有《唐文拾遗》72卷,《续拾》16卷。此外,近百年来出土的碑志等散佚文章也为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