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数学中国近代数学发展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5: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23:16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近代数学的研究进入新阶段。从20世纪初至今,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这个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一批海外留学的数学人才回国,如冯祖荀(留日)、郑之蕃(留美)、胡明复和赵元任(1911年留美)、姜立夫(1911年留美)、何鲁(1912年留法)、陈建功与熊庆来(1915年留法转法)等,他们在回国后成为数学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关键人物。胡明复191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位中国数学博士。随着他们的回归,国内大学的数学教育逐渐兴起,如北京大学1912年设立数学系,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陆续成立数学系。
在30年代,江泽涵、陈省身、华罗庚等人的海外求学归国,为现代数学发展注入了力量。同时,外国数学家如罗素、伯克霍夫等也来华讲学,促进了学术交流。1935年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的召开,以及《中国数学会学报》和《数学杂志》的出版,标志了中国数学研究的深化。
解放前,数学研究集中在纯数学,发表了约600种论著。在各个领域,如陈建功的三角级数论、熊庆来的亚纯函数研究,华罗庚的解析数论等均有突出贡献。李俨和钱宝琮开创了中国数学史研究,整理古算史料,为民族文化遗产增光添彩。
1949年后的中国数学发展迅速,科学院成立,数学期刊复刊,全国代表大会讨论数学发展方向。华罗庚、苏步青等人的专著陆续出版,数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并取得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中国数学研究复苏,国际交流逐步恢复,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突破,中国数学家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
进入80年代,数学竞赛和国际参与活跃,数学家获奖,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数学家立下长远目标,致力于成为数学大国。近年来,研究成果丰硕,学术质量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