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6: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03:17
森林脑炎病毒,又称苏联春夏型脑炎病毒,是引发森林脑炎的病原体。这一病毒最初在前苏联东部被发现,中欧、德国也有病例报告。中国东北和西北的林区曾有流行病例。
森林脑炎病毒在形态结构上与乙脑病毒类似。动物感染范围广泛,小鼠最为敏感,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病毒在鸡胚原代细胞和地鼠肾传代细胞中培养,能引起病变。
森林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蜱虫是其传播媒介。病毒在蜱体内增殖,并通过卵传代,也可能在蜱体内越冬。蜱类成为病毒的储存宿主。病毒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蜱传染给森林中的兽类和鸟类,在动物间循环。人类进入林区,被蜱叮咬后感染。病毒也可能通过肠胃道传播。感染后,病程从7到14天,初期症状为高烧、头痛、昏睡和外周型弛缓性麻痹。病死率约为30%,但病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森林脑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乙脑病毒类似。预防重点在于灭蜱和防蜱叮咬,林区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在中国林区,已使用安全有效的灭活组织培养疫苗,减毒活疫苗正在研发中。
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大群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该类病毒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传播而引起感染。过去曾归类为虫媒病毒。在我国主要流行的黄病毒有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