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他曾是故宫大管家 掌管180万件文物三代守护国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8:0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22:28

  原标题:接力守护故宫国宝的梁家三代人

  过去38年,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梁金生的车轮都会缓缓碾过故宫内的石砖。这位名副其实的“老故宫人”,大半辈子都在保管着故宫里的文物。

  作为曾经的故宫文物“大总管”,他掌管着故宫180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库房里每一件文物与总账上的记录核对清楚。这项工作,他做了30多年,到今天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文物账本打交道,“希望为后人留下一本清清楚楚的国宝总账”。

  本报记者完颜文豪

  大雪节气刚过,早晨的北京,气温降到零下5℃,故宫东华门外的筒子河里,一半的水面结上了冰。

  年近70的梁金生,骑着他那辆“车龄”14年的破旧自行车,钻进东华门的门洞,再北行穿过“三座门”,来到一座不显眼的小院落。

  过去38年,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梁金生的车轮都会缓缓碾过故宫内的石砖,到今天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这位名副其实的“老故宫人”,“出生在故宫(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长于故宫”,大半辈子都在保管着故宫里的文物。这似乎是生来注定的,早先从其高祖父开始,算上他自己,梁家已经连续五代人在清宫和故宫博物院供职。

  这些天,一档展示国宝背后故事的文化节目突然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3。梁金生和祖辈三代人,在半个多世纪里,守护国宝石鼓的故事,在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播出,许多网友看了视频“感动得落泪”,“很震撼,心情很久不能平复”。

第五次文物大清理

  他掌管着故宫180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每一件文物与总账核对清楚。这项工作,他做了30多年,他对每件存在遗留问题的文物、每个对不上的数字,逐一追根溯源,最后竟写出了一份10万多字的清理报告

  梁金生推着自行车,在小院落里拐了几个弯,来到角落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里靠后墙摆了一个书架,塞满了故宫文物的总账。桌上一摞线装册子,因年代久远已经泛黄卷边。

  2008年,梁金生从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的位子上退休,之后被返聘,回到这间局促的办公室,继续翻看着浩如烟海的文物账册,在密密麻麻的数字中,找出文物账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作为曾经的故宫文物“大总管”,他掌管着故宫180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库房里每一件文物与总账上的记录核对清楚。这项工作,他做了30多年,到今天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文物账本打交道,“希望为后人留下一本清清楚楚的国宝总账”。

  在《国家宝藏》节目里,“国宝守护人”梁家辉向观众介绍说:梁(金生)老师这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就是清点故宫的180多万件文物。

  12月11日上午,梁金生坐在办公室里,讲到那段经历时,突然加重了语气说,“核对太麻烦了!”

  上世纪90年代,故宫建成了大小百余座地下库房,原本存于地上的文物开始大批量转移。2004年,即将退休的梁金生,向院里提议对故宫文物进行一次大清理。

  在这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没有人能够准确说清楚,故宫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些文物历经多次转移、分拨和收回,分分合合,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前写文物号都是手写,顺手把‘5’写成了‘8’;账上有某件文物,库房里没有;库房里有,账上没有;本来是一个铜镜,被写到‘其他’类;分类账在库房,总账在我这儿,两个总数经常对不上……”这个文物“大总管”要面对着“千奇百怪、错综复杂”的问题。

  从那年开始,有近200人,穿着“紫禁城”牌的蓝大褂,穿梭于一座座库房之间,把180多万件文物的卡片、实物、账目都一一核对清楚。之后,每一个库房、每一类文物的账册都汇集到梁金生那间小屋里,他再对每一件存在遗留问题的文物、每一个对不上的数字,逐一追根溯源,找到问题出在哪儿。最后竟写出了一份10万多字的清理报告。

  2010年12月,最后的瓷器库房,完成核对验收。在7年清理工作庆功会上,62岁的梁金生带动了全场职工的情绪,会场哭成一片。哭声中有做完一件大事的喜,又有不甘心的悲。

  这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第五次文物大清理。“前四次清理几乎都是虎头蛇尾,我这次清理还有太多遗留问题没解决,报告上提出的意见没有落实,不能就这样虎头蛇尾地草草结束。”之后,故宫又对文物进行了3年的彻底清理。

  1807558件,故宫文物第一次有了准确的总数。对梁金生来说,这次清理更大的意义在于,解决了大部分历史上遗留的问题,把诸如《乾隆大藏经》等库房里的“非文物藏品”,归入文物之中,“该修复的修复,该除尘的除尘”,方便后人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这项工作让梁金生觉得,“是很有趣味的,通过对文物的核对,我可以跟已经流失的时间对话。”

  2000年前后,年过半百的梁金生,为了给故宫留下一套数字化的文物管理系统,开始学习操作电脑,结合几十年的文物保管经验,与时任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副主任的胡锤,一同提出需求,让技术方去设计。到2005年,梁金生终于把纸上的文物总账搬到了电脑里。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文物数据科科长王硕认为,如果没有此前两位元老级的人物,一起建立起故宫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别说7年完成,就是70年也未必能清理完。”

  抢运故宫文物

  那志良、欧阳道达、梁廷炜和其他押运员,守护着13427箱零64包文物,离京南下,走上了故宫文物大转移的漫漫征程。从1933年开始,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途经大半个中国,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

  前些年,梁金生在东华门看古建展览时,发现了曾祖父画的一个蝙蝠,就用手机拍了下来,存在办公室的台式电脑里。这让他找到了一些与曾祖父的时空联系。

  清代咸丰年间,梁金生的高祖父梁德润,被选拔进入内务府宫廷画院如意馆,成为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曾祖父梁世恩在光绪年间,担任如意馆的掌管。祖父梁廷炜,本想循着父辈的人生轨迹,当一名宫廷画师。这样的设想,却在进宫后不久被一场大变革打断。

  1912年,清王朝灭亡。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为防止国宝外流,民国临时执政府组建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和清点清室古物,梁廷炜和那志良等人成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梁廷炜开始了对故宫图书的编目整理。

  6年后,梁廷炜的命运,又一次被动荡时代的暴风骤雨席卷。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华北危急。故宫博物院接到政府命令,紧急将文物装箱。1933年2月5日夜间,故宫外已经戒严,一大批板车载满木箱,在夜幕中出午门进入前门火车站。一同装进车厢的除了故宫文物,还有存放在国子监的10个一吨重的石鼓、古物陈列所和颐和园的珍品。

  作为押运员,那志良后来回忆起那夜的场景:“除了车辆之声外,没有任何声音,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唱歌,有非常凄凉的感觉。”

  那志良、欧阳道达、梁廷炜和其他押运员,守护着13427箱零64包文物,离京南下,走上了故宫文物大转移的漫漫征程。

  文物分批运抵上海后,又在1936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后,被运往南京朝天宫库房存放。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11月,上海沦陷。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故宫文物也分三路西迁。

  一路运到汉口,转长沙、贵阳,保存在贵阳安顺的“华岩洞”;一路运到陕西的宝鸡,经汉中、广元、成都,保存在四川的峨眉,梁廷炜带着家眷护送这一路文物的转移,有“中华第一古物”之称的石鼓就在护送之列;还有一路沿长江而上,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保存在四川乐山。

  这是一场炮火下的抢运,三路文物一程程停留,寻找存放之地,沿途一次次紧急搬离,躲避日军轰炸。那志良在回忆文物西迁的历史中提到,最重要的一批80箱文物运送到长沙的湖南大学图书馆,被转移不到一星期,“图书馆被炸了,爱晚亭边也炸死了不少人。”

  文物返回南京后才出生的梁金生,多年后在历史资料中,才发现爷爷梁廷炜押运文物穿越秦岭的惊险。当时正值冬天,转移文物的卡车爬行在积雪的山道上,路陡山滑,“外面冰天雪地,车里人紧张得汗流浃背。”在汉中转移文物时,梁廷炜幸运地躲过了敌机的一次俯冲扫射。

  最终,这些故宫文物的“守护人”,创造了二战史上文物保护的奇迹,从1933年开始,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途经大半个中国,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

  三代人接力守护国宝

  梁金生长大后,对父亲和祖父押运国宝有了零散的模糊印象,“文物不停地转移,家人就跟着一次次搬家,家里从来不置办家具,最多有几个方便搬运的藤椅”

  从1933年2月5日那天开始,梁家的命运就已经与故宫文物割舍不开,1924年出生的梁匡忠,年少时便跟随父亲梁廷炜,守护着文物南迁、西迁。1941年,17岁的梁匡忠开始管理文物库房,在四川娶妻生子。

  梁金生和兄弟姐妹的名字,都是以国宝押运所到之地取的,祖父梁廷炜希望梁家的孩子们记住那段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历史。梁金生的大哥出生于1944年,当时文物押运到四川峨眉,取名梁峨生;大姐在1946年国宝迁到乐山时出生,乐山古时称嘉定府,取名梁嘉生;抗战胜利后,国宝东归南京后,梁金生和妹妹梁宁生相继出生,名字取金陵和江宁各一字;文物回到北京故宫后,1956年弟弟出生,取名为梁燕生。

  梁金生长大后,才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对父亲和祖父押运国宝有了零散的模糊印象,“文物不停地转移,家人就跟着一次次搬家,家里从来不置办家具,最多有几个方便搬运的藤椅。”

  甚至在1949年初,梁廷炜接到密令,将两千多箱文物押送到台湾时,仍觉得那只不过是又一次寻常的南迁。一同赴台的还有梁金生的祖母、大哥梁峨生、二叔和三叔。父亲梁匡忠则奉命留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哪知这一别,梁家人再次团聚,却是在将近40年后。

  1987年,一位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过的先生,到北京故宫参观,梁金生用繁体字写了封家书,托他辗转美国寄往台北。第二年,哥哥梁峨生才来到北京,带回了祖父祖母已经去世的消息。在梁金生的记忆中,跟大多数喜极而泣的团聚场面相比,梁家那次39年后的重逢,显得出奇的平常,没有过多的话语,“父亲没有太多的表情,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梁金生还记得,那之后每隔几年,哥哥和三叔都会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简单聊聊各自在北京和台北的家常。更多的时候,不善于表露感情的几个男人,只是沉默地坐着,不说话。

  留在大陆的梁匡忠,从1941年开始,到1994年退休,之后又被返聘回故宫,为故宫保管了一辈子的文物。

  从1950年开始的8年间,梁匡忠又一次担负起“文物押运员”的角色,在南京把石鼓和其他文物装箱,联络火车皮,分三批把故宫文物运回北京。包括清代皇帝的祖宗牌位在内的10万余件文物,却留存在了南京朝天宫库房。

  到北京后,这个“本本分分”的故宫普通职工,回到保管部,清点和保管国宝、核对文物账册,“一辈子再也没离开过故宫”。

  在梁金生的回忆中,父亲梁匡忠生前习惯坐公交车去上班。天刚蒙蒙亮,住在工体附近的梁匡忠,就走到朝阳路,等着早上5点的第一班109路公交车,跟头班车司机都混熟了,“司机就在没有站点的朝阳路路口和神武门专门为他停一下”。到站后,他敲开神武门,门卫等他进去后再关上。

  2007年,梁匡忠去世,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最后一位见证文物南迁和西迁的老故宫人走了。这位老故宫人,生前常念叨着,希望南京留存文物尽早回到故宫,未承想却成未了心愿。今年刚过世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直到生前几个月,仍在为此事四处奔走,最终也带着一个“不完整的故宫”的遗憾离世。

  1979年,知青返城。31岁的梁金生,在内蒙古插队11年后,回到北京。自幼在故宫里逮蛐蛐、一年年“进宫”给父亲送饭长大的梁金生,在众多招考单位中,只报了故宫,却因超龄,最终去了工程队,“只要能进故宫,让我干什么,都乐意。”

  “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

  桌子上堆叠起的破旧账册,每一本都记录着几百甚至上千件国宝的名字,梁金生的工作,像是反复地钻进时空的隧道,回到近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找到一件国宝后,再一路跟随它颠沛流离

  在故宫工程队,梁金生干着最累的体力活,在午门广场“墁过地”,东西华门间推过几百斤的运砖车。

  那段日子里,30岁出头的梁金生,跟工友一起,光着膀子,下身穿蓝色工服,脚穿解放鞋,站在故宫东北角门至东南角门间的城墙上,拔掉杂草铺上石砖。

  城墙下经常围着一群好奇的“老外”,拿着相机拍下他们劳动的场景,相机的咔咔声一响,工友们相互开玩笑说“自己的影儿又出国了”。

  梁金生至今仍说不清,当时“有哪位贵人相助”,在工程队待了5年后,他就被调到故宫的保管部(文物管理处前身),做了他最向往的文物研究和保管工作。

  此后的10多年里,梁金生在保管部,做着父亲此前的工作,征集文物、清点保管、核对账册。“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当时社会上的文物捐赠或卖到故宫,院里就会请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久安这些书画界大师和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做鉴定,我每次都去听,一点一点地学。”

  张忠培在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曾为故宫设计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此后多年,故宫的管理结束了混乱的局面,从此有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其中,梁金生推动了文物保管方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在退休前,他为故宫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休眠制度、库房点交制度和批文制度,“文物展出一次后要休眠三年。文物借出库房,谁口头说都不行,必须有院里的批文。”

  人生进入第69个年头,梁金生仍过着多年来雷打不动的规律生活,一辆自行车,穿梭于东三环外的家门和故宫东华门之间,觉得坐公交车“不自由、太烦人”,过去十多年里,老伴儿的小轿车甚至都换代了三次。

  故宫墙外的世界对他而言,似乎是时间停滞了。“原则性太强,完全不懂现代社会的世故,对钱没有概念,够花就行。”儿子梁骏眼中,老爷子枯燥、没有爱好,生活中甚至有些古板。衬衣、西裤、皮鞋,永远只穿这一种风格的衣服。家里书籍、资料等物件的摆放位置和朝向,都不容得一点变动。

  在故宫里,他总觉得“有好些事没做完”。文物南迁后,“从北京走了多少件,回到北京多少件,留在南京和去了台湾多少,总和应该是一个数字,”但他至今还没搞清楚;故宫文物哪些流失到民间了,哪些回来了,他要一件件弄明白;文物总账里,还有一些对不上的,他要查出来……

  12月13日上午,东华门内那间办公室里,梁金生在椅子上坐定,拿起一个光盘大小的放大镜,照着一本旧书里的小字。这本1934年出版的《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详细记载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溥杰的清室文物。后来的几十年里,这些散落民间的国宝,有一部分陆陆续续又回到了故宫。

  梁金生要逐件查清这些文物的回归历程、文物号、是否入账等。有时,他不得不查阅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一个人,一个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一般搜寻一件文物的蛛丝马迹。

  桌子上堆叠起的破旧账册,每一本都记录着几百甚至上千件国宝的名字,梁金生的工作,像是反复地钻进时空的隧道,回到近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找到一件国宝后,再一路跟随它颠沛流离。这是一次次的文物溯源之旅,在外人看来单调枯燥,他却乐在其中。

  到了傍晚,这位老人又要骑着自行车,从东华门钻出,穿行于北京冬日的街头。这座红墙深院,对于他已经太过平常,说不出喜欢去哪座宫殿走走,想不出故宫的哪个季节最美,甚至在大雪天,游客排起长队涌入故宫赏景时,他只想待在那间小屋里。

  而在内心深处,“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

  故宫几乎就是梁金生的全部,梁骏总担心“父亲哪天真退休了,要干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8 22:32

  原标题:接力守护故宫国宝的梁家三代人

  过去38年,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梁金生的车轮都会缓缓碾过故宫内的石砖。这位名副其实的“老故宫人”,大半辈子都在保管着故宫里的文物。

  作为曾经的故宫文物“大总管”,他掌管着故宫180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库房里每一件文物与总账上的记录核对清楚。这项工作,他做了30多年,到今天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文物账本打交道,“希望为后人留下一本清清楚楚的国宝总账”。

  本报记者完颜文豪

  大雪节气刚过,早晨的北京,气温降到零下5℃,故宫东华门外的筒子河里,一半的水面结上了冰。

  年近70的梁金生,骑着他那辆“车龄”14年的破旧自行车,钻进东华门的门洞,再北行穿过“三座门”,来到一座不显眼的小院落。

  过去38年,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梁金生的车轮都会缓缓碾过故宫内的石砖,到今天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这位名副其实的“老故宫人”,“出生在故宫(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长于故宫”,大半辈子都在保管着故宫里的文物。这似乎是生来注定的,早先从其高祖父开始,算上他自己,梁家已经连续五代人在清宫和故宫博物院供职。

  这些天,一档展示国宝背后故事的文化节目突然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3。梁金生和祖辈三代人,在半个多世纪里,守护国宝石鼓的故事,在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播出,许多网友看了视频“感动得落泪”,“很震撼,心情很久不能平复”。

第五次文物大清理

  他掌管着故宫180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每一件文物与总账核对清楚。这项工作,他做了30多年,他对每件存在遗留问题的文物、每个对不上的数字,逐一追根溯源,最后竟写出了一份10万多字的清理报告

  梁金生推着自行车,在小院落里拐了几个弯,来到角落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里靠后墙摆了一个书架,塞满了故宫文物的总账。桌上一摞线装册子,因年代久远已经泛黄卷边。

  2008年,梁金生从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的位子上退休,之后被返聘,回到这间局促的办公室,继续翻看着浩如烟海的文物账册,在密密麻麻的数字中,找出文物账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作为曾经的故宫文物“大总管”,他掌管着故宫180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库房里每一件文物与总账上的记录核对清楚。这项工作,他做了30多年,到今天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文物账本打交道,“希望为后人留下一本清清楚楚的国宝总账”。

  在《国家宝藏》节目里,“国宝守护人”梁家辉向观众介绍说:梁(金生)老师这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就是清点故宫的180多万件文物。

  12月11日上午,梁金生坐在办公室里,讲到那段经历时,突然加重了语气说,“核对太麻烦了!”

  上世纪90年代,故宫建成了大小百余座地下库房,原本存于地上的文物开始大批量转移。2004年,即将退休的梁金生,向院里提议对故宫文物进行一次大清理。

  在这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没有人能够准确说清楚,故宫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些文物历经多次转移、分拨和收回,分分合合,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前写文物号都是手写,顺手把‘5’写成了‘8’;账上有某件文物,库房里没有;库房里有,账上没有;本来是一个铜镜,被写到‘其他’类;分类账在库房,总账在我这儿,两个总数经常对不上……”这个文物“大总管”要面对着“千奇百怪、错综复杂”的问题。

  从那年开始,有近200人,穿着“紫禁城”牌的蓝大褂,穿梭于一座座库房之间,把180多万件文物的卡片、实物、账目都一一核对清楚。之后,每一个库房、每一类文物的账册都汇集到梁金生那间小屋里,他再对每一件存在遗留问题的文物、每一个对不上的数字,逐一追根溯源,找到问题出在哪儿。最后竟写出了一份10万多字的清理报告。

  2010年12月,最后的瓷器库房,完成核对验收。在7年清理工作庆功会上,62岁的梁金生带动了全场职工的情绪,会场哭成一片。哭声中有做完一件大事的喜,又有不甘心的悲。

  这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第五次文物大清理。“前四次清理几乎都是虎头蛇尾,我这次清理还有太多遗留问题没解决,报告上提出的意见没有落实,不能就这样虎头蛇尾地草草结束。”之后,故宫又对文物进行了3年的彻底清理。

  1807558件,故宫文物第一次有了准确的总数。对梁金生来说,这次清理更大的意义在于,解决了大部分历史上遗留的问题,把诸如《乾隆大藏经》等库房里的“非文物藏品”,归入文物之中,“该修复的修复,该除尘的除尘”,方便后人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这项工作让梁金生觉得,“是很有趣味的,通过对文物的核对,我可以跟已经流失的时间对话。”

  2000年前后,年过半百的梁金生,为了给故宫留下一套数字化的文物管理系统,开始学习操作电脑,结合几十年的文物保管经验,与时任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副主任的胡锤,一同提出需求,让技术方去设计。到2005年,梁金生终于把纸上的文物总账搬到了电脑里。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文物数据科科长王硕认为,如果没有此前两位元老级的人物,一起建立起故宫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别说7年完成,就是70年也未必能清理完。”

  抢运故宫文物

  那志良、欧阳道达、梁廷炜和其他押运员,守护着13427箱零64包文物,离京南下,走上了故宫文物大转移的漫漫征程。从1933年开始,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途经大半个中国,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

  前些年,梁金生在东华门看古建展览时,发现了曾祖父画的一个蝙蝠,就用手机拍了下来,存在办公室的台式电脑里。这让他找到了一些与曾祖父的时空联系。

  清代咸丰年间,梁金生的高祖父梁德润,被选拔进入内务府宫廷画院如意馆,成为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曾祖父梁世恩在光绪年间,担任如意馆的掌管。祖父梁廷炜,本想循着父辈的人生轨迹,当一名宫廷画师。这样的设想,却在进宫后不久被一场大变革打断。

  1912年,清王朝灭亡。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为防止国宝外流,民国临时执政府组建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和清点清室古物,梁廷炜和那志良等人成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梁廷炜开始了对故宫图书的编目整理。

  6年后,梁廷炜的命运,又一次被动荡时代的暴风骤雨席卷。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华北危急。故宫博物院接到政府命令,紧急将文物装箱。1933年2月5日夜间,故宫外已经戒严,一大批板车载满木箱,在夜幕中出午门进入前门火车站。一同装进车厢的除了故宫文物,还有存放在国子监的10个一吨重的石鼓、古物陈列所和颐和园的珍品。

  作为押运员,那志良后来回忆起那夜的场景:“除了车辆之声外,没有任何声音,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唱歌,有非常凄凉的感觉。”

  那志良、欧阳道达、梁廷炜和其他押运员,守护着13427箱零64包文物,离京南下,走上了故宫文物大转移的漫漫征程。

  文物分批运抵上海后,又在1936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后,被运往南京朝天宫库房存放。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11月,上海沦陷。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故宫文物也分三路西迁。

  一路运到汉口,转长沙、贵阳,保存在贵阳安顺的“华岩洞”;一路运到陕西的宝鸡,经汉中、广元、成都,保存在四川的峨眉,梁廷炜带着家眷护送这一路文物的转移,有“中华第一古物”之称的石鼓就在护送之列;还有一路沿长江而上,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保存在四川乐山。

  这是一场炮火下的抢运,三路文物一程程停留,寻找存放之地,沿途一次次紧急搬离,躲避日军轰炸。那志良在回忆文物西迁的历史中提到,最重要的一批80箱文物运送到长沙的湖南大学图书馆,被转移不到一星期,“图书馆被炸了,爱晚亭边也炸死了不少人。”

  文物返回南京后才出生的梁金生,多年后在历史资料中,才发现爷爷梁廷炜押运文物穿越秦岭的惊险。当时正值冬天,转移文物的卡车爬行在积雪的山道上,路陡山滑,“外面冰天雪地,车里人紧张得汗流浃背。”在汉中转移文物时,梁廷炜幸运地躲过了敌机的一次俯冲扫射。

  最终,这些故宫文物的“守护人”,创造了二战史上文物保护的奇迹,从1933年开始,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途经大半个中国,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

  三代人接力守护国宝

  梁金生长大后,对父亲和祖父押运国宝有了零散的模糊印象,“文物不停地转移,家人就跟着一次次搬家,家里从来不置办家具,最多有几个方便搬运的藤椅”

  从1933年2月5日那天开始,梁家的命运就已经与故宫文物割舍不开,1924年出生的梁匡忠,年少时便跟随父亲梁廷炜,守护着文物南迁、西迁。1941年,17岁的梁匡忠开始管理文物库房,在四川娶妻生子。

  梁金生和兄弟姐妹的名字,都是以国宝押运所到之地取的,祖父梁廷炜希望梁家的孩子们记住那段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历史。梁金生的大哥出生于1944年,当时文物押运到四川峨眉,取名梁峨生;大姐在1946年国宝迁到乐山时出生,乐山古时称嘉定府,取名梁嘉生;抗战胜利后,国宝东归南京后,梁金生和妹妹梁宁生相继出生,名字取金陵和江宁各一字;文物回到北京故宫后,1956年弟弟出生,取名为梁燕生。

  梁金生长大后,才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对父亲和祖父押运国宝有了零散的模糊印象,“文物不停地转移,家人就跟着一次次搬家,家里从来不置办家具,最多有几个方便搬运的藤椅。”

  甚至在1949年初,梁廷炜接到密令,将两千多箱文物押送到台湾时,仍觉得那只不过是又一次寻常的南迁。一同赴台的还有梁金生的祖母、大哥梁峨生、二叔和三叔。父亲梁匡忠则奉命留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哪知这一别,梁家人再次团聚,却是在将近40年后。

  1987年,一位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过的先生,到北京故宫参观,梁金生用繁体字写了封家书,托他辗转美国寄往台北。第二年,哥哥梁峨生才来到北京,带回了祖父祖母已经去世的消息。在梁金生的记忆中,跟大多数喜极而泣的团聚场面相比,梁家那次39年后的重逢,显得出奇的平常,没有过多的话语,“父亲没有太多的表情,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梁金生还记得,那之后每隔几年,哥哥和三叔都会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简单聊聊各自在北京和台北的家常。更多的时候,不善于表露感情的几个男人,只是沉默地坐着,不说话。

  留在大陆的梁匡忠,从1941年开始,到1994年退休,之后又被返聘回故宫,为故宫保管了一辈子的文物。

  从1950年开始的8年间,梁匡忠又一次担负起“文物押运员”的角色,在南京把石鼓和其他文物装箱,联络火车皮,分三批把故宫文物运回北京。包括清代皇帝的祖宗牌位在内的10万余件文物,却留存在了南京朝天宫库房。

  到北京后,这个“本本分分”的故宫普通职工,回到保管部,清点和保管国宝、核对文物账册,“一辈子再也没离开过故宫”。

  在梁金生的回忆中,父亲梁匡忠生前习惯坐公交车去上班。天刚蒙蒙亮,住在工体附近的梁匡忠,就走到朝阳路,等着早上5点的第一班109路公交车,跟头班车司机都混熟了,“司机就在没有站点的朝阳路路口和神武门专门为他停一下”。到站后,他敲开神武门,门卫等他进去后再关上。

  2007年,梁匡忠去世,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最后一位见证文物南迁和西迁的老故宫人走了。这位老故宫人,生前常念叨着,希望南京留存文物尽早回到故宫,未承想却成未了心愿。今年刚过世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直到生前几个月,仍在为此事四处奔走,最终也带着一个“不完整的故宫”的遗憾离世。

  1979年,知青返城。31岁的梁金生,在内蒙古插队11年后,回到北京。自幼在故宫里逮蛐蛐、一年年“进宫”给父亲送饭长大的梁金生,在众多招考单位中,只报了故宫,却因超龄,最终去了工程队,“只要能进故宫,让我干什么,都乐意。”

  “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

  桌子上堆叠起的破旧账册,每一本都记录着几百甚至上千件国宝的名字,梁金生的工作,像是反复地钻进时空的隧道,回到近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找到一件国宝后,再一路跟随它颠沛流离

  在故宫工程队,梁金生干着最累的体力活,在午门广场“墁过地”,东西华门间推过几百斤的运砖车。

  那段日子里,30岁出头的梁金生,跟工友一起,光着膀子,下身穿蓝色工服,脚穿解放鞋,站在故宫东北角门至东南角门间的城墙上,拔掉杂草铺上石砖。

  城墙下经常围着一群好奇的“老外”,拿着相机拍下他们劳动的场景,相机的咔咔声一响,工友们相互开玩笑说“自己的影儿又出国了”。

  梁金生至今仍说不清,当时“有哪位贵人相助”,在工程队待了5年后,他就被调到故宫的保管部(文物管理处前身),做了他最向往的文物研究和保管工作。

  此后的10多年里,梁金生在保管部,做着父亲此前的工作,征集文物、清点保管、核对账册。“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当时社会上的文物捐赠或卖到故宫,院里就会请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久安这些书画界大师和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做鉴定,我每次都去听,一点一点地学。”

  张忠培在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曾为故宫设计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此后多年,故宫的管理结束了混乱的局面,从此有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其中,梁金生推动了文物保管方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在退休前,他为故宫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休眠制度、库房点交制度和批文制度,“文物展出一次后要休眠三年。文物借出库房,谁口头说都不行,必须有院里的批文。”

  人生进入第69个年头,梁金生仍过着多年来雷打不动的规律生活,一辆自行车,穿梭于东三环外的家门和故宫东华门之间,觉得坐公交车“不自由、太烦人”,过去十多年里,老伴儿的小轿车甚至都换代了三次。

  故宫墙外的世界对他而言,似乎是时间停滞了。“原则性太强,完全不懂现代社会的世故,对钱没有概念,够花就行。”儿子梁骏眼中,老爷子枯燥、没有爱好,生活中甚至有些古板。衬衣、西裤、皮鞋,永远只穿这一种风格的衣服。家里书籍、资料等物件的摆放位置和朝向,都不容得一点变动。

  在故宫里,他总觉得“有好些事没做完”。文物南迁后,“从北京走了多少件,回到北京多少件,留在南京和去了台湾多少,总和应该是一个数字,”但他至今还没搞清楚;故宫文物哪些流失到民间了,哪些回来了,他要一件件弄明白;文物总账里,还有一些对不上的,他要查出来……

  12月13日上午,东华门内那间办公室里,梁金生在椅子上坐定,拿起一个光盘大小的放大镜,照着一本旧书里的小字。这本1934年出版的《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详细记载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溥杰的清室文物。后来的几十年里,这些散落民间的国宝,有一部分陆陆续续又回到了故宫。

  梁金生要逐件查清这些文物的回归历程、文物号、是否入账等。有时,他不得不查阅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一个人,一个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一般搜寻一件文物的蛛丝马迹。

  桌子上堆叠起的破旧账册,每一本都记录着几百甚至上千件国宝的名字,梁金生的工作,像是反复地钻进时空的隧道,回到近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找到一件国宝后,再一路跟随它颠沛流离。这是一次次的文物溯源之旅,在外人看来单调枯燥,他却乐在其中。

  到了傍晚,这位老人又要骑着自行车,从东华门钻出,穿行于北京冬日的街头。这座红墙深院,对于他已经太过平常,说不出喜欢去哪座宫殿走走,想不出故宫的哪个季节最美,甚至在大雪天,游客排起长队涌入故宫赏景时,他只想待在那间小屋里。

  而在内心深处,“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

  故宫几乎就是梁金生的全部,梁骏总担心“父亲哪天真退休了,要干啥”。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我爱我家租凭多少提成 我爱我家租房佣金是多少钱 合同上金额可以是打印的吗 合同打印出来能修改吗 淮北一男子因噪声影响自己的睡眠索赔6000元,你觉得这个索赔合理吗... 买房合同签订后不买了,中介有权要回全部中介费 无条件收回房屋是什么意思 房屋尺寸怎样换算? 房子多少米怎么算法 卖二手房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吗? 品牌全球化发展战略 结几次婚的女人是水性杨花吗 请教有必要轮胎前后或交叉换位吗? ...杨柳打车到亦庄开发区科创十四街9号需要多少打车费? 在亦庄用优步打车到朝阳区多少钱 亦庄到朝阳大悦城打的多少钱 上海什么地方办理消防资格证 负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吗? 怎么全开CPU不限频,给个软件呗 若3a与负九互为相反数则a等于多少若x-3与负一互为相反数则x等于多少 已知a-4与负五互为相反数,求a-9的相反数是多少 华为p30pro是无线充电吗 华为p30pro防水吗? ...号码了,我还可以用原来这个手机号码,再重新注册一个吗? 华为帐号被别人注册了怎么办 一分钟读懂人间词话七讲 吃了一片米非就和来月经一样是不是胎囊本来就发育不好 宫外孕只吃米非成功率 世界上最强的植物是谁 无花果树特点 早教益智儿歌 起床歌 OPPO手机短信删除了怎么恢复?? 张大仙最强是哪个英雄 “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的出处是哪里 电脑软件闪退的常见原因和修复方法都有哪些 17号线北七家何时开通 普洱新秀世昌兴:古法“石磨压茶”香满鹏城 深圳茶叶人均年消费量达2.8公斤以上 下一杯“网红奶茶”如同杨超越一样C位在深圳茶博会出道! 普洱茶类首个茶王奖得主!吉普号深圳茶王赛再获大满贯 上古世纪的魔法系统里面包括什么 梦见我抓了一条草蛇准备杀它结果被它反咬一口咬到我的食指然后一阵麻... 梦见绿蛇咬我我也反咬了它的预兆 做一个app需要什么 苹果手机经常死机是什么原因? 办公椅厂老板对样板师的标准定义是什么 老人阳寿尽之前的征兆 临终前的征兆有哪些? 老人在死前都会有那些征兆? 山东济南有哪几家大点儿的报社?如果想去那里实习的话应该准备什么_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