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1 05: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16:57
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AC)是可手术纠正的导致男性不育的最常见原因,成年男性患病率约为15,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约有35伴有VAC,而在继发性不育患者这一比例可高达70%~81%[1,2]。手术是治疗VAC的主要方法。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有经腹膜后集束结扎精索血管(Palomo手术)和经腹股沟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日渐增多。然而,无论传统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均不能有效分离出*动脉及精索淋巴管加以保护,甚至将*动脉及淋巴管一并结扎;此外,由于精索内静脉分枝较多,变异大,传统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往往结扎不完全,漏扎静脉分枝。这使得术后*萎缩、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及VAC复发率增加。传统手术治疗VAC伴男性不育的效果也受到质疑。有分析表明,传统开放手术及放射介入治疗并不能最终提高VAC伴不育患者配偶的受孕率[3]。为有效保护*动脉、精索淋巴管、降低术后复发,1992年,Goldstein等[4]首次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VAC。此后,不断有文献报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VAC具有效果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优势;显微外科治疗VAC伴不育可显著改善*质量,提高受孕率。本文就此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1、VAC患者精索的显微解剖特点
精索包含了进出*、附睾的动脉、静脉、淋巴管、神经及输精管,与精索伴行的还有引流提睾肌的精索外静脉及引流*鞘膜的引带静脉,二者也与精索静脉曲张的复发有关。VAC患者精索的显微解剖特点随精索的走行水平而变化较大。
1.1 外环下水平精索的显微解剖 Hopps等[5]研究发现,在外环下水平,60%~70%的VAC患者可见到引带静脉,直径2mm的平均0.4条;精索外静脉平均5.4条,其中,直径5mm的静脉(大静脉)平均仅0.05条(仅5%的患者可见);精索内静脉平均11.1条,其中,小静脉平均7.9条,中静脉平均2.8条,大静脉平均0.4条,直径2mm的精索内静脉的数目随VAC分度的加重而增加;外环水平下单支*动脉者占25%,2条者42%,3条以上者仅占33%,55%的VAC患者有1条以上精索外动脉,95的*动脉被小静脉(伴行静脉)所包绕;94的VAC患者精索内可见到淋巴管,平均3.2条。
1.2 腹股沟管水平精索的显微解剖 Beck等[6]研究发现,在腹股沟管水平,精索内静脉平均8.7支,其中小静脉平均4.7支,中静脉2.2支,大静脉1.9支,大静脉的数目较外环下水平明显增多(1.9 VS 0.4),而小静脉明显减少(4.7 VS 7.9),小静脉一般汇入最临近的较大静脉;直径2mm的精索外静脉见于74%的患者;79%的患者引带内见到引带静脉;单支*动脉者占69,显著高于外环下水平(69 VS 25,P 0.03)*动脉位于较大精索内静脉后方者占50, 被小静脉网包绕者占30%,显著低于外环下水平(30 VS 95, P3mm,则亦需结扎[7]。输精管通常有两套静脉伴行,只要1套保留完整,可满足回流需要。手术过程中,可将*从切口内拉出,也可不拉出*;显微镜放大倍数从6~25倍不等。
2.1 切口的选择 MV常取外环下切口,方法为在接近*根部的耻骨结节外侧找到外环口,以食指插入外环口,然后在体表标记,在外环口下1cm取2~3cm横切口,上、下分离浅筋膜后游离精索并提出切口外。然而,根据Hopps等[5]的研究结果,外环下精索内静脉细小分枝及*动脉分枝多,*动脉被细小伴行静脉包绕的比例高,增加了手术难度。因此,取腹股沟切口进行MV更容易操作,适合初学者;孤立*的VAC患者及青春期前VAC患者,由于经腹股沟途径*动脉容易辨别,也应取腹股沟切口。然而,如果患者曾接受过VAC手术,需选择外环下切口。此外,如果患者肥胖、外环口宽大松弛且位置较高、精索较长、*位置较低,取外环下切口手术也容易进行。Orhan等[8]研究表明,在改善*质量、提高妊娠率及手术时间等方面两种切口手术无显著差异(P均0.05)。
2.2 术中*提出切口与否的比较 Goldstein等[4]最初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VAC时,为了辨别引带静脉,采用了将*提出切口外的方法。最近,Ramasamy等[9]对经腹股沟途径将*提出切口外和不提出*两种MV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提高妊娠率方面,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别,术后均未出现VAC复发;不提出*的MV术后Ⅱ度及Ⅲ度VAC患者*质量均获改善,而提出*的MV仅Ⅲ度VAC患者术后*质量改善;不提出*的MV睾酮水平由术前的11.19nmol/mL增加到16.32 nmol/mL,而提出*的MV睾酮水平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提示不提出*的MV比将*拉出切口的方法更优越。可能与将*提出切口对*的损伤增加有关。
2.3 术中*动脉及精索内淋巴管的辨别 寻找保护*动脉、精索内淋巴管是MV的关键步骤,也是MV较传统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方法的优势所在。为了辨别*动脉,术中可在精索表面滴加1%的罂粟碱或利多卡因,以使动脉扩张,帮助辨别。术中借助细针型Doppler探头可使动脉辨别更容易。然而,动脉的搏动是辨别动脉的主要依据。对于较为细小的动脉,术中如果发生痉挛,则辨别困难。此时,须将动脉周围包绕的细小伴行静脉网仔细分离,才能发现动脉搏动。也可采用暂时阻断的方法辨别*动脉,用显微持针器的尖将可疑血管挑起后缓慢放下,如果出现搏动则为动脉。如果仍无法辨别*动脉,可先从直径最粗的静脉开始解剖精索,一般可在静脉的后方找到*动脉。约有50%的病例*动脉位于较大静脉的后方[6]。研究发现[10],*体积与*动脉的直径有关。*体积越大,*动脉越粗,越容易辨别,反之,*体积越小,则动脉越细,术中发生误扎的几率增加。
淋巴管由于较透明,显微镜下辨别有一定难度。Schwentner等[11]于术前15min通过在*皮下注射注射1%的异舒泛蓝(一种亲脂性的活体染料)使淋巴着色的方法帮助辨别淋巴管。然而,Makari等[12]研究表明,大鼠*内注射异舒泛蓝等活体染料可导致生精小管基地膜增厚、*间质纤维化及水肿,甚至出现生精小管坏死,建议慎用染料注射。
将显微镜放大倍数调至高倍(10×)也有助于淋巴管的鉴别。
3、MV与非显微外科VAC手术的比较
非显微外科VAC手术由于不能有效保护*动脉及淋巴管,静脉露扎比例高,使得术后*萎缩、*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及VAC复发增加。而MV由于能够有效保护动脉及淋巴管,并能够辨别细小静脉加以结扎,使得上述并发症大为降低。Al-Kandari等[13]比较了MV与几种非显微外科VAC修复手术的效果,结果显示,MV术后无*鞘膜积液发生,而经腹股沟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鞘膜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13%及20%。40例患者中,MV术后仅1例(0.25)复发,而经腹股沟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复发者分别为7例(17.5)及9例(22.5);MV术后76的患者*质量改善,妊娠率为40%;而经腹股沟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质量改善者占65及67%,妊娠率分别为28%及30%,均低于MV,认为MV是目前治疗VAC的理想术式。与非显微外科手术比较,MV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有效保护了淋巴管 引流*及附睾的头部和体部的淋巴管与精索血管伴行,引流附睾尾部及输精管的淋巴管则与输精管血管伴行,在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的途中无侧枝引流。损伤淋巴管,除可引起*鞘膜积液外,还可导致*肿大(间质水肿所致)、生精小管损伤、*内分泌功能降低等[14]。因此,保留淋巴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非显微外科手术由于不能保护淋巴管,术后*鞘膜积液的发生率为6%~39%,而MV由于有效保护了淋巴管,*鞘膜积液发生率几乎为零[15]。②有效保护了*动脉 以往认为,结扎*动脉后由于*血液供应可通过提睾肌动脉、输精管动脉等侧枝循环补偿,不会导致*萎缩。因此,传统的VAC修复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往往将*动脉与精索静脉一并结扎,以降低术后VAC复发。然而,报道表明,损伤*动脉后*萎缩的发生率可达14%[16]。*动脉损伤虽然有时不发生*萎缩,但可损害生精过程,保护*动脉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精功能具有重要作用[17]。鉴于此,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建议VAC手术中需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最大限度的保留*动脉[18]。对于孤立*及儿童或青少年VAC患者保护*动脉更为重要。Chan等[19]报道了2102例MV治疗的VAC患者,发生*动脉误扎者19例,占0.9,其中仅1例患者发生*萎缩。③术后VAC复发率大为降低 MV术后VAC复发率仅为0%~2%,而非显微外科手术却高达9%~16%[15]。
4、MV治疗男性不育的效果
为评价MV对VAC伴男性不育的手术效果,Marmar等[20]观察了466例VAC不育患者手术前后的*质量、配偶妊娠率,结果表明,精子密度、活力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术后较术前分别提高了10.8×106/mL、13.9及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