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说窦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08: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5:31
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白手起家说窦义:
窦义15岁时便显现出惊人的商业天赋和才华。
当时,他的舅舅张敬立由安州刺史一职任满返乡,带来了十多双闻名遐迩的安州丝鞋。大伙一见丝鞋便争相挑选,只有窦义不以为然。等到众人挑选完毕,剩下最后一双,窦义才一再拜谢并收下。同辈的族人都在取笑他的愚蠢和迟钝,长辈们也似乎对窦义的慵懒表现出些许担忧。可是没有人知道,窦义并不是为了用这双鞋子来装扮自己的脚到处炫耀,而是把它拿到集市上变卖,换得五百铜钱。
1500多年前的长安城,大街之上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榆树。一到春天,榆树便开花结果,结出一串串沉甸甸的榆荚。大风吹过,铜钱大小的榆荚如雨点般纷纷从半空中撒落,有的落到屋顶上,有的撒在草丛里,有的就直接散在大街中央。韩愈有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阔气的帝都居民根本看不上这些俚俗之物,可是年轻的窦义却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地面的榆荚悉心收集起来,又用上次得到的铜钱打造了两把小铁铲,然后征得担任工部尚书的伯父的同意,来到褒义寺开垦空地,种起了榆树苗。
夏天的长安城雨水充沛,加上窦义的精心培育,七月份的时候榆荚都开始抽芽。到了秋天,榆苗已经有一尺多高,数量总计在一万株以上。第二年,榆树已经长到三尺多高。窦义把其中长得较密集的榆株砍去,晒干,捆成束,在当年的秋雨季节拿到集市上贩卖,每束居然卖到一千多钱。他又挑选枝干挺直的榆株,加以特别照料。到了第三年秋天,榆树的树围已经有拳头般大小,窦义又将枝干稠密挺直的榆枝砍下来,捆成二百多束,卖得比以前多好几倍的价钱。
五年后,榆树长成了参天大树。窦义挑选其中十几棵最粗最大的榆树用作屋梁建材出售,又卖得三四万钱。其他可以用作各种用途的木材不计其数,悉数被买家一扫而光。
靠着木材生意白手起家后,窦义又将目光转向一种叫"法烛"的燃料。法烛的制作材料包括槐子、麻布和瓦片。为了收集这些东西,窦义召来长安街上的小孩,每人每天发给三块饼和十五文钱,让他们四处捡拾槐子。不到一个月,槐子已有满满两车。然后,窦义又买进数百双新麻鞋,让小孩子们拣拾破麻鞋,每三双破鞋换新麻鞋一只。消息传开,远近居民纷纷拿破鞋来换,一天之内便换得一千多双破麻鞋。最后,窦义又在城外购买他人丢弃废置的碎瓦片。一切准备完毕,窦义开始雇人清洗破麻鞋和碎瓦片,然后命人将破麻鞋捣烂,把碎瓦片磨成粉状,加入槐子和油靛,放进大锅里日夜不停地搅动,制成了法烛。
据史书记载,建中某年六月京城大雨,窦义乘机大卖法烛,每条卖百文钱。用法烛燃火煮饭,效果不比木柴差,窦义又获利不少。
此后,家财万贯的窦义又把目光瞄准了店铺经营。
最初,长安西市南边有十多亩洼地,人们都称那里为"小海地",是城中无赖汉常聚集的地方。窦义贱价将这块地买下之后,沿着洼地四周设立六七个铺子,做起煎饼和饭团买卖,同时又在洼地中央设立标范旗幡,召集附近孩童到洼地中央扔掷瓦块,凡是击中旗标,都可免费吃煎饼或饭团。街上的孩童趋之若鹜,不到一个月,所掷的瓦片几乎将整个洼地都填满。
于是,窦义在那个地方开设了二十家店铺。这些店铺因为位置适宜,出行方便,每天可以获利数千。一直到明代,窦义修建的这些店铺还依然存在,人们把它们称之为"窦家店"。
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但窦义却没有纨绔弟子的习性。从种植榆树到制作和售卖法烛,再到经营店铺,窦义用他的商业智慧为后人树立起一个白手起家的杰出企业家形象,为大唐的盛世气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就是白手起家说窦义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知道更多,请收藏
白手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