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07: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23:16
治未病与恶性肿瘤*防治
摘要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恶性肿瘤的防治,中医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于恶性肿瘤的*预防。
关键词 治未病;恶性肿瘤;防治
1、恶性肿瘤的发病现状及危害
自2006年开始,恶性肿瘤死亡不论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农村,已经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 。《2012中国肿瘤年报》显示目前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为285.91/10万,平均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每年有平均约150万人新患癌症,约80万人死于癌症。根据目前癌症的发病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而恶性肿瘤的发现往往是晚期,患者花费巨大而收效甚微,身心备受煎熬,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创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已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2、“治未病”与恶性肿瘤的*预防
由于恶性肿瘤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其预防成为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控制肿瘤发展的关键。现代医学认为,肿瘤防治包括*预防措施:一级预防是减少发病率,防患于未然;二级预防是提倡三早,防患于开端;*预防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其“治未病”思想包括:
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3、既病早治、防其转变;
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这些可做为防治恶性肿瘤病的基本原则,和现代医学的肿瘤*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帝内经》指出的“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最好的诠释。
2.1 治未病与肿瘤一级预防
肿瘤的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是防治肿瘤发生的重要环节,确定影响肿瘤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寻找易感人群,是目前癌症预防的关键。现代医学强调日常生活要尽量做到: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改善饮食营养结构、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相应的,中医的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是指在肿瘤未发生之前,采取适当措施阻断或延缓肿瘤的发生。《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实为养生防病真谛。就是指导人们通过调情志、适劳逸、节饮食、慎起居等各种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改善体质,保养机体正气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对病邪的易罹性和所患病证的倾向性。故分清人群的体质,针对性预防易感疾病更为重要,对一些未病人群以体质为依据进行防治调护,是防治多种慢性病的有效方法。如临床研究发现:肝癌、胃癌、等多属于瘀血体质,血粘稠度偏高者,抓住了体质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疾病预防的本质。对恶性肿瘤这种难治性疾病更应将防治重心放在未病阶段。
2.2 治未病与肿瘤二级预防
肿瘤的二级预防主要是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它要求广泛进行肿瘤的筛检普查、对肿瘤高危人群实行监测、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体检,提高早期诊断能力。现代医学认为:从致癌物质参与人体代谢到发展为原位癌,大概需要8~10年时间。癌细胞从原发灶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癌灶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行程和诸多生物学应变阶段,只要在某个阶段受到阻碍,癌症的发生和转移将不能形成。“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既病早治、防其转变,”就是强调肿瘤防治时机的准确把握,指导着肿瘤不同阶段的防治策略,临床采取中医的辩证辨体施治、穴位贴敷、针灸、推拿、等干预措施,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畅通气血,平衡阴阳,可使其逆转在癌瘤未成形之前,或从癌症发生源头上遏制其生长。尤其是对癌前病变如:食管上皮重度增生胃粘膜的不典型增生、化生和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结肠息肉,支气管上皮的增生和化生等 ,目前没有很好针对性治疗措施,效果不能如意,甚至无计可施,而中医药可以给与积极的治疗,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推迟其发生时间,进而达到“图于萌芽之先,不施于大危之后”的效果。有效的防治肿瘤的发生发展。
2.3 治未病与肿瘤*预防
肿瘤*预防的目标是防止病情恶化,防止残疾。其任务是采取多学科综合诊断和治疗,以尽早扑灭癌症,尽力恢复功能,促进康复,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相应的,“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是指在恶性肿瘤治愈后,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肿瘤转移和复发。经过根治手术或规范的放化疗后,肿瘤仍有一定的复发率。中医认为,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所以在病后应注意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在给与患者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应用食疗药膳等病人欢迎的寓医药于食饵的方法,以扶助正气,激发胃气,促进食欲,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改善全身状况,也是“治未病”和预防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肿瘤治疗中常采用“扶正培本”中药配合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能明显减轻治疗的副反应,增加患者的抗病能力。而运用中医药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其相对的平衡,更可以有效预防肿瘤的传变和转移。
3、结语
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充分体现了中医学防患于未然和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当今恶性肿瘤的防治中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未病阶段,运用穴位贴敷、针灸、推拿、药物等中医预防保健技术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内环境,从而使人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