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走进甘肃地 再越六盘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09: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6:34
一路上都能看到失去了生命的窑洞,在它的附近或者下面就有房子相伴,看来人们离开窑洞的时间不长,不过那些窑洞保留到若干年后可就成了古迹,因为再没看到有人住窑洞。
越往西去,房屋、山上的草木逐渐稀少,到甘肃以后,更加明显,房屋是用泥土筑成,房顶成一边斜,规模也小,与大地的颜色相似,周围配上三五株不大的树,远远望去,似一幅素描。
众所周知,甘肃是缺水极其严重的省份之一,除了低处的地可种外,其余的地方都是黄土。海大的小兵发来短信问我看到那里的情况是否有生存艰难的感觉,我心里是很压抑的。很多年前也曾经听说那里的人们趁下雨的时候接上水放在那里吃一年,我们听起来觉得是天方夜谈。
水,究竟是怎样的情况?我要寻找机会住进老乡家里问问。
5月27日下午6时,走到甘肃定西境内的青岚乡付家村郭沟川,那里有一处公路工程处,工程处的老板执意请我吃饭,他们与相邻的老乡蔡荣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又安排我到蔡老乡家住宿。
蔡老乡五十多岁,当过兵,为唐山大地震作过贡献,在外工作二十多年,后因身体原因回家。是一个很勤劳、忠厚、明事理、见过世面的人。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妻和大孙在家,房屋宽敞,叫我放心住宿,一定是的。
首先我要了解水的问题,向他讲了天方夜谈的想法,他说“是的”,我凝住了笑,内心的震动不亚于听到美国仔攻打伊拉克,他没注意我的表情,很平静的告诉我: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挖了蓄水池,每当下雨的时候,就把屋顶、院坝的水引到池子里储存起来,供人畜全年饮用;以前不够,自从修了公路,政府指导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打蓄水池,池子要达到50立方大小,必须用水泥做池壁,以防渗漏,大池的前面还要做一个过滤池,将绝大部分的泥沙沉淀到这里,进入池里的基本是纯净水了。遇上池里也装满的时候,就用水桶挑到家里的备用水缸里(指我看一排半人高的大水缸),这样我们全年的水不但够吃,而且还有余。我家做了一个蔬菜大棚--只种西红柿--也修了一个大的蓄水池,为了不浪费水,是采用的滴灌方式浇水,里面还有一个预热池,冬天将水放在池里预热后才能浇地。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我的心终于舒展。
第二天我起得较晚,老蔡夫妻下地了,他按排侄女照顾我早餐,侄女又带我看了蓄水池,她家的池子在房子下面的路边,老蔡家的池子在猪圈屋里,池口小水桶般大小,里面都有很多水(下大雨的季节还没到)。不久老蔡扛着犁,妻子拉着两头驴回来了(他家种了二十几亩地正忙),他们就又忙着煮饭。肥溜溜的驴好讨人喜欢,我到临山的后院去拍照驴舍空空,怎么不见了驴?蔡妻赶来钻到洞里拉出了驴,哇,它们还有一间屋!再看还有好几个洞,装粮食的,装柴禾的,装杂物的,真是想要一间屋,就可凿一间,里面冬暖夏凉,也不潮湿,比起城里人,这里可是一片自由的天地啊!
第一次看到太阳灶是在老蔡家,第一次进蔬菜大棚也是在老蔡家,而且他在棚里还请我吃了成熟的西红柿。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这里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得多舒服啊!
我每天的必修课,上午背太阳向西藏前进,下午目送太阳落进拉萨。但是在经过宁夏六盘山时,太阳为了让我爬山轻松一点,决定休息。而西风却趁机捣乱,呼呼风声从耳边刮过,天色灰黄,骑行相当困难,心跳加快(以前从未有的现象,后来知是高原反应)。抬头望山顶,遥想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时,“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脚步匆匆,战马嘶鸣,那威武雄壮的画面,在我脑海久久挥之不去。到了隆德县,有感而吟
山高路转,
风卷黄沙漫。
万里长征红军战,
何惧一座六盘。
太阳挂到西峰,
风沙不再逞凶。
穿过山中隧道,
一气飘下德隆(德隆即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