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3: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15:07
在梁衡眼中,瞿秋白的生平就像一幅未完的名画,其深度与复杂性让人难以解读。他选择的第三个转折点,打破了原本可能的完美结局,这无疑是他的最大谜团——《多余的话》中的自我剖析。
对于《多余的话》是否多余,课堂上展开了一场讨论。学生们观察到,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坚决斗争的过往,如批驳国民党右派、批判陈独秀路线的犀利,以及在监狱中的英勇,构成了一段完整而辉煌的历史。然而,他却在此时揭示了自己的内心挣扎,包括对虚名的淡泊,以及对革命与人生的深入思考。他拒绝美化自己的历史,坚持真实,这在常人眼中显得“多余”,但却是他独立人格和真实追求的体现。
讨论中,学生们认为《多余的话》中最珍贵的,是瞿秋白作为革命家的殉道者精神和求索勇气。他的失败与成功同样重要,因为他的精神底蕴和人格品质比功名更深刻地影响了历史。人生的目标不仅是成就功名,而是自我完成,像瞿秋白这样的先驱者,他们的个人经历和理想主义形象,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更多在于他们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从历史长河中的嵇康、方孝儒、李贽,到鲁迅、顾炎武、王国维,再到鲁迅先生,瞿秋白的行为与这些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相呼应。他们追求真实,坚持独立思考,他们的存在证明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并非多余,反而是他独立人格和真实精神的有力体现。
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州拜谒秋白纪念馆,并于1996年挥就写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