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2: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23:58
苏州弹词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首次出现在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那时它与杭州的其他娱乐活动如击球、关扑、渔鼓并列。陈汝衡的研究指出,苏州弹词起源于“陶真”,二者都属于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陶真被认为是弹词的前身。在清代,随着苏州经济的繁荣,弹词艺术逐渐兴盛,如盲女用苏州方言演出,董说在《西游补》中也有所描述。乾隆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如王周士崭露头角,他以《游龙传》等作品闻名,融合昆曲、吴歌和滩簧元素,创立了光裕公所,标志着评弹艺术的发展。
嘉庆时期,苏州弹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出现了《三笑》、《倭袍》等流行书目,艺人们不断创新,形成了“前四名家”。道光至咸丰年间,女子弹词兴起,艺人们在书目、曲调和表演风格上进行探索。苏州弹词的地域限制促进了艺人们在创新上的努力,如“后四名家”确立了艺术体制,包括“说”、“表”、“白”、“唱”、“弹”、“噱”和“演”等元素。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竞争激烈,新书目和唱腔层出不穷,演出形式也多样化,如女子双档成为主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弹词艺术经历了多次改革,从配合政治运动到整理传统作品,再到“文化大革命”后的创新,书目数量丰富。然而,进入20世纪末,苏州弹词面临困境,亟需保护和扶持。
苏州弹词简称“弹词”,俗称“小书”。曲艺的一种。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脚色。脚色较多吸收借鉴戏曲的表演程式,于说法中现身,塑造各种人物,间以说书人的衬托、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