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4: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1 15:43
在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经济中,西高白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尽管《清徐县地名志》描述为“蒿草丛生,村落荒凉”,但它曾是历史上一段时期内人丁兴旺、商贾如云的“水旱码头”。尽管古高白虽商业活动繁盛、水源丰富,但并不具备水路运输条件。然而,从七十岁的老中医高中栋和七十一岁的段占德老人口中所述,可以看出这个称号曾承载的荣耀。
高白,古称“蒿泊”,因原为水泊草泽之地而得名。清顺治《清源县志》记载,高白曾是蒿泊都,顺治十五年,知县和羹为改善民生,除去了水边的草丛。战争时期,高白被划分为东、中、西三村。在东于镇建立前,高白一直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解放后改为高白公社,后改为东于公社。
尽管历史上,西高白曾是土地贫瘠、水患频繁的地方,但解放后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居民们并未因困苦而挣扎,反而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了发展和壮大。这种精神源于晋商般的决心,即使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也催生了商业繁荣。
清顺治《清源县志》虽然详尽记录了“蒿泊”和“高白”的起源,但对“都”的定义并未深入。实际上,高白的“都”之称名副其实,反映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据高中栋、段占德老人回忆,上世纪初的高白市场繁华,庙会长达半月,商贾云集,交易内容丰富,秩序井然。
关于市场兴起的原因,尽管无法详尽探究,但从现存古物中仍能窥见一斑。四楼,即孝感楼,是高白的标志,其石柱上的磨损痕迹见证了过往的繁华。这里的居民,如“拔贡”爷常燮中,不仅个人品性优良,还为家乡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高白的人们,无论贫富,都秉持着“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孝义、善行和坚韧的精神代代相传。这些故事,如赵家的旌表和“拔贡”爷的“万民伞”,都构成了西高白独特的人文精神。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东于镇下辖村,西高白村共有户数689户,人口2219人,村民小组5个,劳力919人,常用耕地954亩,水浇地954亩,果园面积107亩,2010年蔬菜总产9211吨,葡果总产203吨。盛极一时的水旱码头——蒿苩都之西高白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1 15:49
在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经济中,西高白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尽管《清徐县地名志》描述为“蒿草丛生,村落荒凉”,但它曾是历史上一段时期内人丁兴旺、商贾如云的“水旱码头”。尽管古高白虽商业活动繁盛、水源丰富,但并不具备水路运输条件。然而,从七十岁的老中医高中栋和七十一岁的段占德老人口中所述,可以看出这个称号曾承载的荣耀。
高白,古称“蒿泊”,因原为水泊草泽之地而得名。清顺治《清源县志》记载,高白曾是蒿泊都,顺治十五年,知县和羹为改善民生,除去了水边的草丛。战争时期,高白被划分为东、中、西三村。在东于镇建立前,高白一直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解放后改为高白公社,后改为东于公社。
尽管历史上,西高白曾是土地贫瘠、水患频繁的地方,但解放后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居民们并未因困苦而挣扎,反而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了发展和壮大。这种精神源于晋商般的决心,即使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也催生了商业繁荣。
清顺治《清源县志》虽然详尽记录了“蒿泊”和“高白”的起源,但对“都”的定义并未深入。实际上,高白的“都”之称名副其实,反映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据高中栋、段占德老人回忆,上世纪初的高白市场繁华,庙会长达半月,商贾云集,交易内容丰富,秩序井然。
关于市场兴起的原因,尽管无法详尽探究,但从现存古物中仍能窥见一斑。四楼,即孝感楼,是高白的标志,其石柱上的磨损痕迹见证了过往的繁华。这里的居民,如“拔贡”爷常燮中,不仅个人品性优良,还为家乡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高白的人们,无论贫富,都秉持着“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孝义、善行和坚韧的精神代代相传。这些故事,如赵家的旌表和“拔贡”爷的“万民伞”,都构成了西高白独特的人文精神。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东于镇下辖村,西高白村共有户数689户,人口2219人,村民小组5个,劳力919人,常用耕地954亩,水浇地954亩,果园面积107亩,2010年蔬菜总产9211吨,葡果总产203吨。盛极一时的水旱码头——蒿苩都之西高白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