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or no to be ,that's a question )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4:2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1 19:57
你好 我是英美文学专业的 虽然我下面的回答不是什么正规的答案 但是希望能有点用处!
上面各位翻译的其实都是基本意思 但是 to be or not to be 之所以经典并不是简简单单反映了 哈姆莱德的心理问题 而是反映了莎士比亚的第三个阶段对社会问题转变和文艺复兴的迷茫性
因为16世纪文艺复兴和19世纪浪漫主义关于14世纪的奇幻文学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西方的骑士主义大体诞生于中世纪的安格鲁•偌曼文学时期。这些骑士是英国社会和教会发展的理想化产物。骑士文学就直接来自于骑士制度,是以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专门描写骑士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的故事。如果我们下定义的话,它是指这类主角终日在外面行侠仗义,为了捍卫个人利益和荣誉拼个你死我活,为援救美丽的妇女而腹腔蹈火,当然他们还必须都是绅士,有这一切美好且优雅的行为,当国家和朋友遇到灾难时会挺身而出,他们还十分忠于某个国王或主教,他们处于阶级制度的最下层,却同时又被赋予了最美好和理想化的象征。
关于骑士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以中世纪传奇文学为基础的时期,是关于亚瑟王传奇,查理曼及其骑士的法国事迹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等的古希腊,罗马事迹。另一个时期是以浪漫主义为基础,通过对骑士的赞扬描写来批判当时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这也难怪为什么中世纪传奇骑士文学(Romance,Chivalry)和浪漫主义(Romanticism)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了。中世纪传奇为学(a Medieval romance)大约处于1066-1349年,前为古罗马向英国本土文学过渡,后为14-17世纪文艺复兴。而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处于19世纪前期,前为古典主义,伤感主义和德国的狂飙运动,后为现实主义。----然而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的是人的主观精神和个性自由,着力表现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这就恰恰和提倡以人为本的16世纪文艺复兴有了直接的联系。纵览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骑士文学在浪漫主义中出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它的偶然,对于浪漫主义这个抛弃宗教信仰的时代,对于自从塞万提斯让唐吉诃德放弃骑士小说的年代,骑士文学本应告一段落。讲到必然,作为与18世纪古典主义处处相对的浪漫主义,它所要遗弃的就是那种守旧,单一且格式化的时代。所以它需要这么一类人,他们可以打破那种格式化的束缚,并用自然美好的理念来创造传奇和爱情。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分析,骑士文学(Romance)和浪漫主义(Romanticism)的词根都是Roman也就是Rome。而罗马也正是对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从而,我们不难想象到中世纪骑士文学和浪漫主义对于两希文学所起到的作用了。
一.浪漫主义与两希文学。
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在创作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古希腊,罗马文学笔下的英雄们都有着强烈的个人荣誉感,像《荷马史诗》中的阿基流斯,当个人荣誉受到侮辱时会不顾全军的生命来维护,这样就导致了希腊联军的大批军人死亡。但是在希伯来文学中,我们只会看到基督的那种牺牲自己来拯救大家的舍身精神。在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中,我们能轻易的看出两希文学在骑士小说中的那种微妙的碰撞。----阿拉米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两希传统融合例子。在达达尼亚第一次冒犯阿拉米斯的荣誉时,他为了维护名誉而和达达尼亚在当时不允许决斗的情况下比剑,同时,他作为一名骑士,阿拉米斯又和米松小姐有着亲密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年轻的火枪手身上还有另外的一件衣服,那是他的跟班巴仙羡慕的神父教衣,于是我们了解出阿拉米斯自己内心的斗争其实就是暗喻了两希文学的斗争(火枪手衣代表古希腊文化,神父衣服代表希伯来基督文化),而作为浪漫主义的大仲马,最终还是让阿拉米斯选择了火枪手(即--自由,浪漫的古希腊文化)。
二。骑士文学,文艺复兴,浪漫主义与两希文学。
浪漫主义不同于文艺复兴,却又是文艺复兴的变体。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人道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演变形式。从语言学角度考虑,他们的拼写都是Humanism。从而我们也看到了由文艺复兴前期的亚瑟王骑士和浪漫主义大仲马笔下的骑士之间的那种奇妙的转变。
从此我们展开分析,两希文学另一处不同就是对神的研究。古希腊是多神的,除了我们知道的12主神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一大堆副神。古希腊的神似人,是神向人的一种下滑。在《荷马史诗》中,我们多次看到神的嫉妒,偏袒和欲望。因为雷神宙斯的偏袒,也是希腊联军损失惨重。而在希伯莱文学中,我们看见的是一神制,人接近神,是人向神的一种提升。在这里,我们不会看到有着人类七情六欲的古希腊大神,而是完美无瑕的上帝耶和华。我们看到人也不再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的人性,而是几乎像神一样去要求自己的人类。于是这种从远古亚瑟王手下那些有着不同信仰的骑士们变成了大仲马下为了天主教的荣誉而举行的“圣战”火枪手了。同时,我们也就可以理解to be or not to be的另一层含义了,那种处在社会巨大变动下文艺复兴的含义。莎士比亚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两希文学冲突的那种不确定性和迷茫。
三.不同时期骑士的作用。
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处处相对。尽管我们看到的众文学家们都在努力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但是我们却必须意识到希伯莱文学在思想上是高于希腊罗马文学的。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另一处不同。
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神带给人类的往往是物质化的享受,是人类本身最需要的东西。这也正是代表了人类的蒙昧时期。所以我们看到了酒神,日神,战神……的“物质化大神”。在早期的骑士文学中,骑士寻求的是地位,妻子和美味佳肴。而希伯莱文学中的神,往往带给人类是精神上的解脱,是一种赎罪行为,这是人类脱离了远古时代的证明,此时人们基本上不再为了生计上操心,而是需要更高的层次,是在思想上的相对解放。我们看到人们不再祈求物质上的需要,而是渴求智慧,解脱和救赎。于是那些17,18世纪的骑士们(所指的是19世纪作家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书中的年代)寻求的是刺激,荣誉。他们所奋斗的目的是清扫异教徒事业,所以我们在看完《三个火枪手》后总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触。这也正是大仲马为什么会让阿多斯,波尔多斯,阿拉米斯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火枪手的战衣。----其中表现了,复兴只是一种形式,但是最终革命还是基督教思想取代一切,它相对古希腊思想是进步的)。
刚才为了证明 莎士比亚的观点 说了许多或者 过多的骑士文学的东东 请见谅 不过这些是我一篇随笔散文的一些内容 正好提到了莎士比亚的这句话 就直接贴了上来 大家就拣些重点看吧 呵呵
希望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参与讨论
ps: 所以翻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工作 不同的理解就能翻译出来不同的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1 19:58
我是觉得生也麻烦死也麻烦.生的话要想怎么才能活得好,并且要做很多事,麻烦!死了还要想谁给办丧事,遗体会被怎么处理,麻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1 19:51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是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在理想破灭时,面对前途迷茫之际的感慨.广为引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1 19:54
原剧中的情节是哈姆雷特王子正在考虑是否选择自杀的问题,所以有这样的说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1 19:55
很简单,就是讨论怎样生,怎样死比较有价值。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e,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e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翻译为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
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
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
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
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 终生疲於操劳,
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难, 而不远走高飞, 飘於渺茫之境,
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后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
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 自古无返者。
所以,「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
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 像个病夫。
再之, 这些更能坏大事, 乱大谋, 使它们失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