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2: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5 18:21
汉元帝对儒术和文辞的热爱尤其体现在对《诗经》的欣赏中,他常听匡衡讲解,对其才学大加赞赏,因此任命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丞相韦玄成去世,匡衡继任丞相,封为乐安侯,辅佐元帝,全面管理国家政务,堪称以精通经学而至高位的典范。
在任职期间,匡衡积极上疏,阐述他对朝廷政策的见解,主张以经典为依据,推行治国之道,并积极参与国家大政的讨论。他引用《诗经》中关于天地、善恶、吉凶和人道的教导,强调审察六经的要旨对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他的观点深受元帝和成帝支持,反映了汉朝中期以来独尊儒术、推崇经学的风气,实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种策略。
然而,元帝后期,石显因受宠而专权,加重赋役,损害人民利益。成帝登基后,匡衡不畏权势,上疏弹劾石显,揭发其罪行并清算其党羽,体现了他对朝廷的忠诚。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匡衡与同僚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被弹劾降职为平民,返回家乡,不久病逝于此。
尽管曾被元帝封为安乐侯,食封土地本为三十多万亩,但匡衡因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张土地,最终在成帝时期被免为庶人,其侯国地位也因此丧失。这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匡衡一生的起伏与曲折,以及他对国家忠诚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
扩展资料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