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5: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19:45
1. 童生试:亦称“童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2.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中试的举人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3. 会试: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因考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4.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进行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5. 及第:科举考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披宫锦”“登科”“折桂”等。
6.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者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7. 连中三元:连续在乡、会、殿三试中获得第一名者,被称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获得的最高荣誉。
8. 鼎甲:殿试一甲前三名,因其在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别称“鼎元”。
9. 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人,亦称“大会状”“大春元”。
10. 生员: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
11.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
12. 太学: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3.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14.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因其掌通古今,通达国体,以备咨询,为学术顾问的性质。
15. 司业:古代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16. 学政:古代学官名,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17.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18. 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具有此资格的人,可参加乡试。取得资格的方法有荫监和例监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