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1: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4:42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步入老年期,人们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都有衰减趋势,易患各种外感及内伤疾病。中医药在老年人的保健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病理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中药的因人使用原则和特点更显得重要和值得关注。 老年人中药除了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外,还要考虑到年老体弱以及体质方面的特殊性,在选药配伍及用量用法等方面需要综合分析适当处理。随着中药科技的现代发展,中药的合理用药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药在老年人群中接受程度很高,应用普遍,合理应用直接关系老人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一、老年人生理变化与用药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功能出现障碍。正如《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所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虚,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1、 五十岁,肝气始衰,养肝血疏肝气。
五十岁,人体发育由壮盛进入衰老,首先影响及肝,导致肝气衰减,肝叶开始薄弱,胆汁逐渐减少,目为肝之窍,所以两眼视力也开始减退。中医的肝脏源于解剖但不止于解剖,是由解剖、生理病理观察,逻辑推理、哲学思想渗透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同形异构体”,但对于解剖学肝脏的研究也能部分反应中医肝脏的情况。肝脏由内胚层发育而来,胚胎肝以造血为主,出生后转换为代谢器官,参与多种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肝脏还具有解毒、免疫、凝血等功能,当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整个机体都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肝血流灌注量会降低。肝脏的体积逐渐减小,肝细胞的总数量逐渐减少,肝细胞代偿性肥大、肝细胞核及染色体异常的频率增加、细胞溶酶体体积及数量增加,以及肝细胞核中空泡形成等,使老年肝脏中肝细胞应对各种损失的能力逐渐减弱,可能促使肝脏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增加。另外,肝脏再生能力以及对刺激的反应能力逐渐减弱。所以从五十岁开始就要注意肝脏的调养,在治疗中加入一些养肝血、疏肝气的药物,从而延缓这一脏器的衰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例如在治疗时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可适当的考虑加些养肝血的药,同时对肝脏有损害的药如黄药子、何首乌、川楝子、番泻叶、五倍子、千里光、柴胡、苍耳子、雷公藤、白癜风胶囊、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等应尽量避开或减少用量。
2、 六十岁,心气始衰,养心血补心气。
六十岁;由于肝属木,木能生火,五十肝气衰,肝木不生心火,所六十时心气就衰,心气为忧,心气不足,心神失养,所以忧愁悲伤。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血脉涩少,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因而倦怠而好卧。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动力工厂,维持着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也不断衰老。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肌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增大,核增大而不规则,脂褐质增多、沉积。脂褐质是一种消耗性颗粒,可引起心脏褐色萎缩,可能影响某些老年人心脏功能。在60岁以后,心脏淀粉样变多见。大量的淀粉样物质沉积与充血性心衰和房颤的发生有关。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厚度之比超过1.3。老年人室间隔肥厚可能是某些老年人非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的原因。现在认为在荧光屏上检出的冠状动脉钙化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已失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告价值。所以在六十岁开始,在注意护肝的同时也应加强心脏的调养,在治疗中加入一些养心血、补心气的药,对于延缓其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如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适当加些养心药,同时对心脏有不良反应的药如麻黄、甘草、当归、含蟾酥、川乌、草乌、附子、雷公藤的中药制剂等应考虑替代或减量使用,切记不能超量使用。
3、 七十岁,脾气虚,健脾胃补中气。
七十岁;由于心气衰减,心火不生脾土,所以脾胃也随之减弱,脾主运化,脾气虚弱,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在外就可见皮肤枯槁不泽。朱凌凌等 通过对中西医脾的比较研究,提出中医的脾是“以现代医学中的胃肠道、胰腺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的设想。1988年Meites提出, 在衰老的过程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起着重要作用。另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衰老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8]。脾脏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具有过滤血液的作用,可清除衰老过程中出现在血液中老化或死亡的成分[9], 但随着年龄增长,脾脏开始萎缩,其S期细胞减少,脾功能减弱,脂质代谢功能异常。这势必影响免疫功能,加速衰老。可见脾在延缓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护脾胃功能、延缓其衰老也就至关重要。所以到了七十岁,更要注重脾胃的调理剂补养,尽量不用或减量使用药性峻猛或苦寒之品如催吐、泻下药等。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可适当加入一些黄芪、党参、大枣、白术等以保脾胃之气,另外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丸来补中气。
4、 八十岁,肺气衰,补养肺气。
八十岁时;由于脾气衰弱,脾土不生肺金,所以肺气随着衰减,肺主藏魄,魄是人体的本能动作和感觉,人的说话能力是魄的一部分,所以魄的表现也开始离散衰弱,而使言语经常出错。中医肺的功能大多来源于中医对解剖结构和位置的取类比象的解释。肺在主气,司呼吸方面与西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中医关于肺朝百脉的说法与西医学的心肺循环,有源同而意不同之处;中医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与大肠相表里;主皮毛,开窍于鼻等功能是临床病理反证的生理功能,是西医所没有的,但现代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之相互沟通。肺由肺泡、各级细支气管,丰富的毛细血管,神经等组成,分别由内胚层(肺泡、各级细支气管),中胚层(丰富的毛细血管),外胚层(神经)发育而来。 现代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开始老化,其最主要的表现是肺萎缩。另外,肺泡Ⅱ型细胞萎缩、减少,肺泡壁变薄,肺泡数量减少,毛细血管床大量缺失,呼吸肌老化、肌力减弱,肺通气功能的储备部分受损。所以到了八十岁应更加注意补养肺气,调理肺气,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多从肺经致病方面考虑用药,也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九十岁,由于肺气虚弱,金不生水,所以肾气衰竭,以上心,肝,脾,肺,四脏都衰,故肾气焦。由于肾气是人体活动的根本,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全身经脉气血亏虚。杨海发等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研究中医理论。认为中医“肾”与西医“肾”两者在解剖位置上基本一致,中医“肾”的多数功能与现代医学中肾脏的功能有相融性联系,所以现代关于西医肾脏的研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肾脏的功能或衰老。现在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的重量开始减轻,体积缩小,肾脏血浆流量(RPF)开始减少,肾小球也开始硬化,80岁以上老年人约25的肾小球完全硬化,肾小管的数量和体积也逐渐减少,肾小管间质体积明显增加和间质纤维化逐渐明显,并偶见炎细胞浸润。所以到了九十岁,在照顾各脏腑的同时,也格外注意肾脏的调理,对于有肾脏毒性的中药尽量不用或减量使用,以期能够延缓肾脏的衰老。
二、老年人常见疾病辨证用药
1、呼吸系统疾病
常见有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等。
老年人由于抵抗力相对较低,对四时变化适应性减弱,在加上生活起居等因素容易外感。老年人感冒,虽属邪实,但无不关乎正气之虚,故临床上多用扶正祛邪法,以扶正不伤正为基本原则。因此,一般辛温解表之麻桂要慎用,风寒感冒多用苏叶、葱白、豆豉等以代之,而风热感冒者苦寒之品如黄连、栀子等也应尽量减量或少用之。中成药的选用也要辩证选药,不宜随便使用,以免贻误病情。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应根据急性期、迁延期、缓解期不同而有区别选方用药,急性期以治标为主,慢性迁延期标本兼顾,临床缓解期扶正培本为主,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注重扶正培本,调补肺脾肾三脏,提高免疫力,避免反复发作,以气虚为主的可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丸;肾阴虚为主的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老年人可因病程日久肺气失宣,痰郁阻络,导致气滞血瘀,或痰瘀阻络,临床可见咳嗽气喘、咯痰不豁,胸闷胸痛,唇绀,舌质紫黯或舌下脉管青紫,或见舌体散见瘀斑,脉沉涩等,为久病如络之象,常为正虚邪实之证,宜在补虚的基础上选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丹参、川芎、赤芍、当归、香附、地龙之类。肺源性心脏病多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气肿等逐步加重演变而成,避免反复发作是很重要的,缓解期的治疗,大致以补虚为主,尤以补肺肾为多,如偏虚者宜用金匮肾气丸、偏热的用知柏地黄丸,如阴阳气血均虚者可用龟鹿补肾丸,补阴的常用龟板胶、菟丝子、温阳的常用淫羊藿、狗脊等,补气的用黄芪、炙甘草,补血用何首乌、熟地黄等。
2、心脑血管疾病
常见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等。
老年人多见高血压病,多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初起多实,日久多虚。高血压一期以心肝阳盛为主,常用菊花、夏枯草、天麻、钩藤、黄芩石决明等;高血压二期以肝肾阴虚为主,常用白芍、牛膝、肉苁蓉、生地、枸杞、山茱萸等;高血压危象多为肝风内动,常用龟板、龙骨、牡蛎、玄参、天冬等;高血压三期多见阴阳俱虚,常用人参、淫羊藿、黄芪、肉桂、五味子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病虽然以阴虚阳亢最为多见,临床也常有气虚症状,不可套用滋阴潜阳的方法,以益气升清为主,往往可改善症状,血压亦随之降低。冠心病多因气滞、血瘀、痰浊、寒凝诸因素,最后造成心脉痹阻而发病,可分为心脾两虚、气滞血瘀、阴虚阳亢、心肾两虚、心阳虚衰等类型。心脾两虚多见于隐形冠心病或不典型的心绞痛,常用党参、黄芪、薤白、桂枝、大枣、瓜蒌等;气滞血瘀多见某些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常用药物丹参、川芎、三七、蒲黄、桃仁、红花等;阴虚阳亢多见于冠心病并发高血压,常用生地、麦冬、女贞子、丹皮、钩藤等;心肾两虚多见于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常用党参、桂枝、炙甘草、附子、薤白等;心阳虚衰多见于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常用附子、人参、干姜、牡蛎、五味子等。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高血压脑病等,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一组疾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围。可分为急性期与后遗症期辨证治疗,急性期有阳闭、阴闭、厥脱的不同,后遗症期则多见阴虚阳亢及气血血瘀证。阳闭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阴闭用苏合香丸,阳气暴脱用参附汤(高丽参、附子)。老年性痴呆多选用健脾祛湿、滋养肝肾、补脑益髓、化痰宁心、益气活血之品,如猪脊髓、猪脑、黄芪、茯苓、三七、百合、小麦、大枣、柏子仁、莲子心、连翘心、竹沥、淡竹叶、龙眼肉、胡桃肉、桑葚等。
3、消化系统疾病
常见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
慢性胃炎常见的有浅表性与萎缩性胃炎,老年人易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在老年人以无痛性溃疡为多见,多容易合并出血,并转变为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常有胃阴不足症候,多有胃酸不足,可兼用养阴益胃,酸甘化阴法。老年溃疡病属脾胃虚弱及虚寒者最多,而气阴两虚者也不少,治宜气阴兼顾。久病多瘀,且老年多有气虚,所以益气活血又是常用之法。除了辨证用药外,根据胃病的临床情况可在方中选用以下一些药物以提高疗效。①胃粘膜急性炎症,实证加连翘、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等,虚热证加天冬、麦冬、石斛、知母、地骨皮等,也可加入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等凉血化瘀药。②胃腺体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鱼腥草、丹参、乳香、没药、莪术、壁虎等。③胃酸过多:蛤壳粉、乌贼骨、瓦楞子、赤石脂、珍珠末。④胃酸缺乏,麦芽、鸡内金等有促进胃液分泌作用。或加用温胃法、如高良姜、桂枝等适用于虚寒证之缺酸。或采用酸甘化阴法,如乌梅、白芍、甘草、山楂等。或甘寒生津法,如生地、麦冬、玉竹、石斛,均适用于胃阴不足之缺酸。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宜清化湿热,缓解期宜健脾补肾,老年人多属本虚标实,治疗多宜清化湿热,健脾补肾;当湿热已去,应继续给予健脾固肾治疗,以巩固疗效。近年来,活血化瘀、理气行滞在本病治疗中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选莪术、大黄、丹皮、桃仁、红花、田七、延胡索、牛膝、四物汤等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提高。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症状的出现或加重与心理因素或精神刺激有关,部分患者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在老年人更是如此。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实有气滞、寒湿、湿热三者之分,本虚为脾虚、肾虚。有腹泻的病人,初泻不可骤用补涩,久泻不宜漫投分利;清热时不可过用苦寒以免苦寒伤脾;补虚不可纯用干甘温,因甘能满中生湿。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症候之一,分为实秘和虚秘,分别用清热润肠,顺气行滞,益气润肠,养血润燥,温阳通便等法。老年便秘以虚为主,切不可妄用攻下之品,即使是实证,都应中病即止,然后用益气健脾、补肾、补血、生津润肠之药调治。有些人长期服用含大黄、番泻叶类的药物是不可取的,长期服用导致免疫功能减退,应便通即停药并进行综合治疗。
4、代谢性疾病
常见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高粘滞血症等。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高峰在60岁以上。糖尿病的治疗以控制血糖和缓解症状为主要着眼点,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宜立足于滋肾、养阴、益气、病久阴损及阳,宜阴阳并补。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常可致瘀,故在方中加入三七、桃仁、丹参、赤芍、穿山甲等活血化瘀之品,可增强疗效。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如人参、白术、地黄、玄参、枸杞子、山药等。高脂血症脾肾不足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治疗以养阴补肾,健脾利湿,清化痰浊,活血化瘀为原则。常用的降脂中药有人参、灵芝、何首乌、女贞子、山楂、枸杞、决明子、大蒜、泽泻、三七、蒲黄、姜黄、冬虫夏草、茵陈蒿、当归、红花、荷叶、海藻、黄连、大黄、苦参、银花、骨碎补、虎杖等。老年痛风病有正虚邪实,本虚标实的特点,但大多数为肝肾阴虚,龟鳖均是血肉有情之品,有良好的补肝肾作用,值得选用。高粘滞血症是一个病理生理的综合概念,作为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多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有密切的关系。高粘滞血症多属血瘀证,治疗上以活血化瘀方药配合行气、补气、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等药物组方。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丹参、当归、牡丹皮、赤芍、鸡血藤、川芎、蒲黄、红花、刘寄奴、五灵脂、三七、大黄、泽兰、苏木、益母草、延胡索、牛膝、乳香、没药、王不留行、水蛭、三棱、莪术、血竭、桃仁等。
5、骨关节病
常见有骨质疏松症、肩关节周围炎、增生性骨关节病等。
老年骨质疏松症多为肾亏所致,治疗时以补肾益髓为主,脾肾双补,肾虚要辨别肾阴虚和肾阳虚,选方用药有所偏重,或阴阳同补。常用杜仲、骨碎补、龟板、鳖甲、鹿角胶、枸杞、山药、巴戟天、锁阳等。肩关节周围炎急性期均有疼痛,以风、寒、湿、瘀、痰的实证为主,邪盛正虚,治疗以祛邪止痛为主,恢复期以虚证为主,补益肝肾。增生性骨关节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本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肝肾亏损,急性期以“痛则不通”病机为主,治疗上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为主,常用祛风湿散寒止痛药和活血通络之品。缓解期以培元固本,补益肝肾为主,选用虎潜丸、河车大造丸等。
6、肿瘤性疾病
常见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胃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乳腺癌、子宫癌等。目前对上述老年人肿瘤的治疗中药应用主要还是配合放化疗发挥其减毒增效作用。对肿瘤的放化疗在攻邪的同时,也常常造成机体的正气损伤,严重者甚至无法坚持治疗。中药防治放化疗毒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消化障碍:多数患者在化疗1-2天后出现胃脘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干呕或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中医辨证为邪毒内侵,损伤脾胃。治以健脾和胃为主。食纳不香,胃脘饱胀,喜热饮者属脾胃虚寒,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伴胁痛,喜冷饮者属肝胃不和,用逍遥散加减。恶心呕吐,呕吐酸水者多属胃热,以橘皮竹茹汤,呕吐清水者属胃寒,用丁香柿蒂汤;腹泻多属脾虚之证,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②机体虚弱:化疗1-2周后常有全身疲乏,四肢无力,精神不振,心慌气短,失眠,虚汗,口干舌燥及脱发等,如放疗过程中因热毒过盛造成气血亏损时,可采用清补气血的方法,可选用生黄芪、沙参、西洋参、生地、丹参等;属气血双亏,体弱虚寒者,可用红参、白参、党参、太子参、当归、熟地黄、鸡血藤、阿胶、三七、黄精、紫河车、龙眼肉、红枣等。
③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症状,一般属肝肾亏损症候,以滋补肝肾为主,常用药有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山芋肉、菟丝子、杜仲、补骨脂、旱莲草、五味子等。
④炎症反应:在放化疗过程中,常出现发热、口腔溃疡和静脉炎等,放疗局部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及疼痛。属热毒壅盛或火热上炎,常选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山豆根、射干、板蓝根、蒲公英、黄连等。
⑤津液亏损:在放疗中会出现咽干、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热毒伤阴,津液受损的情况,在清热解毒的同时,配以滋阴润燥生津,常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芦根等。
人体从50岁开始脏腑机能开始下降,代谢能力和免疫机能都相对偏低,对药物的反应有别于中青年人,因人而宜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原则和特色,尽管中药毒副作用没有西药那么多和严重,但依然要考虑年老体弱的因素。老年人常见疾病也有其特殊性,临床表现和证型分类也有不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辨病施治也十分重要,特别是临床实践中大多是中西医联合用药,更要全面分析,分病种分阶段分主次选用中药。合理用药能保证疗效和安全,在老年人尤其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