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2: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7 20:36
在1921年的民国时期,南通八厂街曾经有老“童子”组织了一班演出“童子戏”,但未能在全县范围内普及开来。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通市和县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挑选并整理了一些“童子戏”的脚本,这些经典剧目得以重新焕发活力。南通县的一些老“童子”们重新集结,组成了南通市实验通剧团,在市郊和县境西部地区进行了演出。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通剧被迫停止演出。
尽管如此,“童子腔”以其独特的南通方言演唱方式,以其通俗易懂的特性,深受农民们的喜爱,即便在乡间也得以延续流传。到了70年代末,通剧艺术开始复苏,一批通剧艺人和爱好者自发组织了八个通剧队,其中包括英雄乡通剧队(1980年9月成立)、秦灶乡通剧队(1981年1月成立,1991年归属南通市郊区)、四安乡通剧队(1981年2月)、平东乡通剧队(1982年6月成立,次年解散)、石南乡通剧队(1982年8月)、幸福乡通剧队(1983年2月,幸福乡划入南通市前归于唐闸文化馆)、新联乡民艺通剧队(1983年7月)、以及赵甸乡通剧队(1984年1月,不久后自行解散)。这些通剧队的成立,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守护,也展示了通剧在当地民间的持久生命力。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的一个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