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2: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1 01:59
通剧,起源于南通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最初,童子戏以"童子开口三门腔"为特色,主要调口有三种,以徒歌样式流传。后来,童子戏进行了革新,引入民间山歌、小调和吕剧音乐元素,借鉴京剧板腔体,形成了板腔体、曲牌体和小调联缀的多元化唱腔。脚色行当也日益丰富,包括小生、花旦、老生等角色,演员队伍逐渐多元化,吸收了业余剧队的力量,如聘请张玉昆教授形体,周凤霞老师负责化妆和服装设计,还引入了越剧导演,融合话剧和歌舞元素。剧目以现代戏为主,如《红色的种子》和《上河工》等,其中《上河工》在江苏省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奖,标志着剧种改革的初步成功。
南通市实验通剧团成立后,排演了一系列现代戏和改编古装戏,如《好书记》、《枯井沉冤》等,同时也移植了京剧和其他剧种的部分剧目。然而,初期的实验并非一帆风顺,如《好书记》因曲调和方言问题反响一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实验通剧尝试改革声腔,通过《白毛女》等剧目进行尝试,融合了京剧、歌剧和话剧的表演手法。然而,1964年因自然灾害影响,南通市实验剧团撤销,改革历程暂时中断,名存实亡。
1979年后,随着政策调整,通剧活动开始复兴。南通市文化馆和通剧改革小组的成立推动了剧种的复苏。南通市歌舞剧《谁住在这间房》获奖,标志着通剧在传统基础上的新探索。此后,各地成立的通剧队和业余爱好者推动了剧种的发展,虽然演出形式回归童子戏传统,但通剧的探索精神对童子戏的演出注入了活力,催生了如《魏二郎》等新编历史剧的诞生,以及《郑三郎上西天》等传统剧目的盒式录音带的发行,这些作品中仍带有鲜明的实验通剧印记。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的一个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