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9: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06:15
洞山禅师在二十岁前尚未确定信念,于是游历四方寻求佛法。首先,他拜访了马祖的得意弟子南泉。在马祖忌日的前一天,南泉问众人:“马祖是否会来参加我们的纪念活动?”众人沉默,唯有洞山说:“有伴时,他自然会来。”南泉赞赏他的独立精神,却未料到洞山反驳:“大和尚,别忽视了我的潜力。”
接着,洞山向沩山问道,无情之物能否说法。沩山以“我父母所生的嘴巴,不是替你解说的”回应,令洞山困惑。随后,沩山推荐他去见云岩,洞山直截了当地询问无情说法的问题。云岩的回答和拂尘的动作启发了洞山,使他写下“无情说法不思议”的偈子。云岩还询问洞山是否高兴,洞山以“捡到明珠”作答,表达他对新悟境的喜悦。
在告别云岩时,洞山领悟到“就是这个”的真谛,他的悟境在渡河时进一步深化。他创作的偈子,如“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体现了他对自我与“渠”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洞山在与初座的对话中,强调禅和道的兼容性,以及禅宗传灯的传统——学生须超越老师。
晚年,洞山成为江西洞山的方丈。在云岩纪念会上,他以独特的方式回应了关于佛法指示的问题,表明了他的独立思考。他教导弟子们,真正的智慧在于冷热之间的中道,而非逃避。他的对话平易而富有深意,通过提问引导弟子自行领悟,体现了禅师的高超教授法。
洞山良价禅师,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807~869年,唐代高僧,佛教曹洞宗创始人。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未,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山寺”。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