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0: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1 01:28
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病机制由Kaplan提出的三个阶段来解释。首先,冲击期是反应的开始,个体在经历应激后会陷入一种“茫然”休克状态,表现为定向力受损和注意力分散,这个阶段通常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是急性期症状的主要来源。
接下来是第二阶段,以混乱、模棱两可和情绪波动为特征,如焦虑、抑郁和易怒等。个体在这个阶段的情绪障碍会逐渐显现,影响其日常功能和人际关系。
最后,是长期的重建和平衡过程。应激反应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方面,个体可能经历功能增强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另一方面,心理、身体或人际关系的障碍可能持续并发展为慢性状态。这种情况下,根据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强烈的应激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导致兴奋抑制失衡,中枢神经系统为了自我保护,可能会产生超限抑制。这种抑制扩散时,低级部位的功能可能会被释放,形成皮质与皮质下活动的异常交互,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迟滞,以及无目的的冲动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问题。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