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9: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05:04
古汉语中的异读字现象复杂多样,主要源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注解等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通假字异读:如“信”字,本义表示信任,读xìn,但有时假借为“伸展”,读shēn;“归”字本意为返回,读guī,也可假借为馈赠,读kuì。如“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中的“信”即是此类。
2. 古今字异读:如“说”字,表示解说时读shuō,表达劝说时读shuì,喜悦时读yué;“责”字,本为债,读zhài,后分化为zè。如“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和“公说,使有司宽政”中的“说”字即体现古今字的差异。
3. 人名、地名保留古代读音:如“食”在人名中读yì,“射”在钟名时读yì;“房”在古宫名时读páng。如“信引兵东,未渡平原”中的“食”字即体现了这种异读。
4. 外来语异读:如“大宛”读yuān,“可汗”读kèhán,“氏”在西域读zhī。如“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中的“宛”字即体现了外来语的影响。
异读的另一个原因,是通过“破读”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变化。如“殷”字表示众多时读yīn,表示震动时读yìn;“恶”字表示罪过时读è,表示讨厌时读wù。语言的发展和词义的演变导致了这些读音的差异。
在现代社会,对于常见的异读字,应遵循传统习惯,而对于不再保留古音或已普遍改读的字词,应按现代读音处理。例如,“暴露”的“暴”字,传统读pù,但现在一般读bào。
异读法是五十年代兴起的用以取代“系铃”和“解铃”两格(简称“铃格”)的谜法。它包括本字的声调变异、声母或韵母的一方变换和声韵母各异三个基本内容。谜中的字,经过异读,都会引起字义的变化。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