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8 22: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2 16:26
焦作,因古“焦家作坊”的盛名,与陶瓷业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中,修武县作为黄帝封赐陶正宁封子之地,更是陶瓷文化的源头。怀川大地,曾是“河内”、“冀州”和“山阳”的交汇点,是黄帝统一中原和多元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中国的陶瓷工艺繁多,无论是釉色变幻、彩绘装饰,还是雕刻、镂空等技法,都达到了极致,形态各异的陶瓷种类繁多。
在众多陶瓷中,有一种独特而珍贵的品种——绞胎瓷,起源于唐代,将犀皮漆器的工艺特点融入瓷器制作,堪称瓷器中的翘楚。绞胎瓷由两种或多种颜色瓷泥制成,形成独特的纹饰,被北方民间称为“透花瓷”。宋代时,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大规模生产,如北宋《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所记载,当阳峪窑是当时北方重要的民间瓷窑。其瓷器釉色光亮,装饰技法多样,尤其是绞胎技法,独具当阳峪窑特色,其繁荣可见于北宋崇宁四年的大宋崇宁四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中。
江南提举程筠对当阳峪的瓷器赞誉有加,表明其技艺精湛。直至上世纪40年代,日本考古学家小山富士夫在考察中指出,修武窑不仅烧制唐代风格的绞胎瓷,还可能包含北宋时期的瓷器。冯先铭先生和叶吉吉民先生则进一步肯定了当阳峪绞胎瓷工艺的卓越。陈万里先生认为,当阳峪窑的作品在宋瓷中独树一帜,地位无可替代。
然而,历史的动荡导致当阳峪绞胎瓷工艺在靖康之变后失传,直到1981年,梅健鹰教授通过实地考证与试制,才部分恢复了这种珍贵的技艺。2001年,河南省科技部门对这一工艺给予了新的关注,并将焦作当阳峪的绞胎瓷工艺列为科研项目。金谷轩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地复活了当代的绞胎艺术瓷,将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