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8 14: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04:18
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一系列丰富的内容,如表演艺术、社会实践活动、仪式、节庆、自然和宇宙知识、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遗产不仅代代相传,还在历史和自然的影响下不断演变和创新。全球范围内,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独占鳌头,以26项的数量荣登榜首。
中国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辉煌灿烂。这些遗产包括福建南音的丝竹之声,南京云锦的华丽织锦,安徽宣纸的纸艺精华,贵州侗族大歌的淳朴旋律,广东粤剧的独特表演,史诗般的《格萨尔》,浙江龙泉青瓷的精致工艺,青海热贡艺术的生动画风,藏戏的戏剧魅力,新疆《玛纳斯》的史诗传说,蒙古族呼麦的喉音艺术,甘肃花儿的民间音乐,西安鼓乐的激昂节奏,朝鲜族农乐舞的欢快节奏,以及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等传统艺术的瑰宝。
此外,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和端午节、妈祖信俗等节庆活动以及昆曲、古琴等传统音乐形式,也赫然在列,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深厚底蕴。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并有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