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14: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12:33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文献中报告有长达34年之久者。
(1)伤因与病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非损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过去有过许多假说,如血肿腔内高渗透压机理,现已被否定。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一般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最高,此后则逐渐减少,不过外伤并非唯一的原因,有作者观察到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及有出血性素质的儿童,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可发生本病。出血来源多为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破裂所致,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所致硬脑膜血管通透性改变之故。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致病机理主要在于: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升高,局部脑受压,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且癫痫发生率高达40%。为期较久的血肿,其包膜可因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致长期压迫脑组织,促发癫痫,加重神经功能缺失。甚至有因再出血内膜破裂,形成皮质下血肿的报道。
(2)症状与体征
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疼、乏力、智能下降、轻偏瘫及眼底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老年人则以痴呆、精神异常和锥体束体征阳性为多,易与颅内肿瘤或正常颅压脑积水相混淆;小儿常有嗜睡、头颅增大、顶骨膨隆、卤门凸出、抽搐、痉挛及视网膜出血等特点,酷似脑积水。Bender将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分为四级:Ⅰ级:意识清楚,轻微头疼,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Ⅱ级: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Ⅲ级:木僵,对痛刺激适当反应,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Ⅳ级:昏迷,对痛刺激无反应,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
(3)诊断与鉴别
头部CT不仅能从血肿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一般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双凸形血肿,约需3-8周左右,血肿的期龄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低密度,至8.2周时呈等密度。此外,MRI更具优势,对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
本病需与慢性硬膜下积液、大脑半球占位病变、正常颅内压脑积水和脑萎缩相鉴别。
(4)治疗与预后
手术治疗:1.微创血肿清除术2.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3.前卤侧角硬膜下穿刺术(适用于小儿)4.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首选微创血肿清除术,创伤小,费用低,效果佳,复发率相对较低。
手术疗效满意,预后多较良好,但是本病复发率较高,为3.7%--38%。
(5)术后血肿复发的处
常见的复发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须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对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施行开颅术予以切除;血肿腔内有固态血凝块时,或有新鲜出血时,应采用骨瓣或窗开颅,彻底清除。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袋(瓶),同时经腰穿或脑室注入生理盐水;术后残腔积液、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膨起需时10-20天,故应作动态的CT观察,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硬膜下仍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11:56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文献中报告有长达34年之久者。
(1)伤因与病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非损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过去有过许多假说,如血肿腔内高渗透压机理,现已被否定。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一般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最高,此后则逐渐减少,不过外伤并非唯一的原因,有作者观察到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及有出血性素质的儿童,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可发生本病。出血来源多为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破裂所致,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所致硬脑膜血管通透性改变之故。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致病机理主要在于: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升高,局部脑受压,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且癫痫发生率高达40%。为期较久的血肿,其包膜可因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致长期压迫脑组织,促发癫痫,加重神经功能缺失。甚至有因再出血内膜破裂,形成皮质下血肿的报道。
(2)症状与体征
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疼、乏力、智能下降、轻偏瘫及眼底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老年人则以痴呆、精神异常和锥体束体征阳性为多,易与颅内肿瘤或正常颅压脑积水相混淆;小儿常有嗜睡、头颅增大、顶骨膨隆、卤门凸出、抽搐、痉挛及视网膜出血等特点,酷似脑积水。Bender将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分为四级:Ⅰ级:意识清楚,轻微头疼,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Ⅱ级: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Ⅲ级:木僵,对痛刺激适当反应,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Ⅳ级:昏迷,对痛刺激无反应,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
(3)诊断与鉴别
头部CT不仅能从血肿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一般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双凸形血肿,约需3-8周左右,血肿的期龄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低密度,至8.2周时呈等密度。此外,MRI更具优势,对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
本病需与慢性硬膜下积液、大脑半球占位病变、正常颅内压脑积水和脑萎缩相鉴别。
(4)治疗与预后
手术治疗:1.微创血肿清除术2.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3.前卤侧角硬膜下穿刺术(适用于小儿)4.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首选微创血肿清除术,创伤小,费用低,效果佳,复发率相对较低。
手术疗效满意,预后多较良好,但是本病复发率较高,为3.7%--38%。
(5)术后血肿复发的处
常见的复发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须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对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施行开颅术予以切除;血肿腔内有固态血凝块时,或有新鲜出血时,应采用骨瓣或窗开颅,彻底清除。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袋(瓶),同时经腰穿或脑室注入生理盐水;术后残腔积液、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膨起需时10-20天,故应作动态的CT观察,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硬膜下仍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