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21: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05:47
王应麟在《慈湖书院碑记》中记载,古时乡有学校,党有序列,邻里有塾师教导,这使得道德统一,道理清晰。书院的设立,秉承了古风,睢阳、白鹿书院尤为知名。周、程、朱、吕等大儒的教诲之地,文献丰富,天道民情得以维系。东海边有位大儒杨公,名文元,以其诚明笃敬的品格立身,以孝悌忠信为言论基础,言行一致,仁德深厚,他的高尚德行和清风,激励着后人,堪称百世的楷模。老一辈人见到他,年轻一辈也听闻其名,他的精神犹如春天的树木,虽人已逝,但影响深远。
翁纪先生为记录此事,用心于古人的训导,将书院建立在洙泗文化的源头,以传承古人的智慧。起初,古涪文公和翁纪的努力因佛教之难而中断,后来,朝廷使者在巡查时感慨万分,选曹君汉炎为山长,桂君应奎则积极接手,他们募集善款,选址于熙光遗址,修复并扩建。新建的书院规模宏大,经堂和祠宇井然有序,学生们在此研习经文,如同古代学者,感受着儒家的风范,听闻音乐,皆能领悟,纷纷称赞:“书院焕然一新,光明照人,我们借此提升德行,增长智慧。”
王应麟在碑文中提及,教育的思考永无止境,他受命撰写碑文,以此铭记教诲。他认为,儒家以道服人,教师以贤德服人,而先生的言行,皆体现为仁爱之道。先生的学识广大高明,如同广居之赋,孝道贯穿始终,如同《过庭训》。书院的重建与维护,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延续,直到至元丁亥(1287)春天,历经五年,壬辰(1292)三月,由浚仪王应麟记录其事。
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书院在不同的朝代中焕发新生。然而,到了明朝,书院制度有所变动,到了清朝,知县们继续延请教师,对书院进行维护。直到道光年间,冯云濠、冯汝霖等人捐资重建,将普济寺改造成正学书院,设立弟子从祀,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慈湖书院的历史和文化,犹如江海之水,滋润着后人,期待着新的传承者出现,共同弘扬仁爱与智慧的教诲。
慈湖书院,位于乐平市区古城隍庙小南门右侧,也就是现在观音阁。它历史悠久,有古香古色的文化底蕴,流传了很多古人的事迹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