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20: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13:47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并没有关于临时工的概念,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员工是以每小时计算工资待遇的,而且平均每天工作的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每周工作的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建立的是非全日制用工关系,非全日制用工关系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一、劳动合同法对临时工是怎么规定的?
《劳动合同法》中没有关于临时工的规定,如果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属于非全日制用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六十八条【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六十九条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七十条 【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七十一条 【非全日制用工的终止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第七十二条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二、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有哪些?
1、从主体上看劳动关系主体一方为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其主体具有特定性。用人单位可以是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体经济组织。劳动者是指在法定的劳动年龄范围内(一般16~60周岁之间),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受劳动法律法规的限制。在劳务关系中,其主体具有不特定性。劳务方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劳务方的资格不受劳动法律法规的限制,如退休人员、兼职人员等都可以成为劳务关系的一方。而用工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
2、从当事人之间的地位看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劳动者与用入单位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一旦建立了劳动关系,劳动者就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工,就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事用人单位分配的工作和服从安排。劳动者处于被领导地位,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而无论是在建立劳务关系之前或之后,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劳务方只是按约定向用工方提供劳务,用工方也只是按约定向劳务方支付报酬,双方不存在隶属关系。
3、从劳动内容上看在劳动关系中,用工单位可以对劳动者的劳动内容随时进行调整。在劳务关系中,用工方一般要求劳务方提供的劳动的内容是固定的,如果劳动内容发生变化,而在劳动关系方的权利和义务要重新约定。因此,在劳务关系中,劳务方提供的是劳动成果,劳动者是为用人单位实施一定的劳动行为。
综上所述,在劳动关系中除了非全日制用工关系,就是全日制用工关系,全日制用工关系很好认定,一般情况下员工在公司每天工作的时间是8个小时,非全日制用工就类似于日常生活当中所说的临时工,如果所谓的临时工,每天工作的时间跟正式职工都一样,其实建立的就是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