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20: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1:28
Liu shan Garden,keeping aliv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文/周国华
by Zhou Guohua
中国观赏石.3
中国观赏石.3
留园是明时园,园子主人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徐泰时为人耿直,却遭弹劾而罢官归里,一气之下从此“一切不问户外事,益治园圃”。他建东园,收了西园。东园即今留园前身,至今在留园里还能看到“东园”的匾额。而西园被其子舍作佛寺,成了今天的西园戒幢律寺。
东园在清嘉庆时归了吴县东山刘恕,因园内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并多植白皮松,遂更名寒碧庄,又名“花步小筑”。同治年间常州盛康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比起昔时更加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并取“长留天地间”之意改名留园。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留园在留园路上,路以园得名。这么一个天下名园,入口处仅是一个高不过2米、宽不过1米半的窄门。进了门也看不见园子,而是宽敞的前厅。步出厅右,左折右拐,路过一个四方小天井,再走,来到面向大天井的敞厅,敞厅后折入窄弄,最后到了“古木交柯”小庭后的通道。这一口气,悠长曲折,柳暗花明,所过之处始终为高墙所界,仅靠几扇漏窗筛入丝缕光线,进入“古木交柯”才豁然开朗,这一部分的设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每个过渡空间大小不一,宽窄不一,明暗不一,走向不一,不仅不使人感到单调,反而生了探幽寻奇的况味,符合造园“凡入门处必小委屈,忌太直”的要旨。
中国观赏石.3
中国观赏石.3
“古木交柯”处原来植有一棵古柏和一棵女贞,两树紧紧缠绕,人称“连理树”。后来不幸相继死去,补种了古柏、南天竹和山茶,毕竟难复旧观,仅留下这么一个名字,供人追想感怀。它的北面廊壁是六个大小相同图案各异的漏窗,自西向东依次为藤茎如意纹式、葵花式、海棠兰花式、十字川龟景式、宫式万字式和六角式,玲珑剔透,不仅发挥了漏窗的基本功能——漏明,并通过漏孔可一窥园内山池,使曲廊与园中山池隔而不断,移步换景,游人看园将见未见,心痒痒的,造园术里又叫“泻景”。
中国观赏石.3
中国观赏石.3
绕到“绿荫”轩,视线蓦地开朗,“绿荫”名字取自明高启的葵花诗句: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西侧原有古枫一株,叶发时如大伞遮在屋顶上,因而得名。这里也是园中四季景致观赏处之赏春景的地方,紫藤水廊上花木繁茂,春光无限好。
轩是长方形,中间一道海棠镂花隔扇,后面是一过道,又是一个小景“花步小筑”,什么意思呢?原来留园一带旧名“花步里”,“步”即“埠”,“花步”即装卸花木的码头,主人的意思是,我们家的花园仅仅是花步里边上的一处小建筑而已——真是够谦虚的。
前面就是明瑟楼,取自《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楼下有“恰航”匾额,想是取杜甫“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这里有艺人在表演评弹,清歌慢发的吴侬软语,极有韵味,闭眼细听,很有点“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受了。轩的正面是一个很好的取景框:上部的 卍 川 挂落,下部半墙坐槛上的美人靠着两侧的柱子,构成图案优美的深色画框,与拙政园的“芙蓉榭”有异曲同工之妙。对面山上耸立的可亭和花树是远景;中景是“小蓬莱”岛,曲桥栏杆,紫藤花架,天然一幅淡雅优美的图画。南望小院中,有盘旋而上的叠石“一梯云”,这名字使坚硬的山石有了飘动之意,佳妙。低头看卵石铺地,有金鱼、莲藕、仙鹤——因此又俗称“花街”。
回头从西面进入涵碧山房,朱熹写过:“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寥寥两句,色彩绚烂。既然涵碧,房前必然是有赏景的平台,此台可赏留园中部全景。西北为爬山长廊;北面有碧水一池;对面可亭耸立于假山之上,小蓬莱岛上,曲桥逶迤,倒影如画,紫藤枝干蔓延,遮蔽着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三面景色不仅迥然有异,并且通过不同空间距离的比较对照,拉深了层次。夏天满池荷花竞放,美不胜收,因此这里也是赏夏景的最佳处。
要前行就又得走游廊。留园的游廊长达700米,贯穿全园各个景点,并在每个部分都各有特色:在中部沿着山石曲折向上,又与云墙结合,至“闻木樨香轩”走势向下,颇有些陡,需要紧跑两步,这是地形需要,却也增添了游园的乐趣;在东部,游廊迂回于厅堂轩斋各个景点之间,穿珠引线,将建筑与峰石、树木分割成大小变化、特色分明的园林小空间。留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嵌在廊壁的书条石,共359块,被称为“留园法帖”,自晋、唐、宋、元、明、清,南派帖学诸家无不具备,蔚为壮观,为江南园林之最。其中有名的是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二十五年之久。
“闻木樨香轩”名字巧妙得很,木樨是桂花的学名,当然周围遍植桂花,说它巧妙是说它用学名,平仄雅致。怡园也有以桂花为主题的景点——“金粟亭”,重在说桂花繁盛的形态,“闻木樨香轩”则点出了秋日丹桂的香沁心脾。据说其中还有一个典故,《罗湖野录》中说:黄鲁直与晦堂和尚一起游玩,这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说:“吾无隐,闻木樨香乎?”黄公回答:“闻到了。”晦堂又说:“香吗?”黄公顿时开悟。不用说,这里是观赏秋景的最佳地方。轩前有山路可达园中部可亭,周围种有梅花,是欣赏冬景的;东北面是远翠阁。可亭与“明瑟楼”和涵碧山房隔岸相呼应,是一个很好的休憩观景之所。
从远翠阁过水廊有岛“小蓬莱”,还有个方亭叫“濠濮亭”,专为观鱼而设。再往前就是曲溪楼,为了纪念王羲之曲水流觞,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可见园主对书圣的推崇。曲溪楼向右就是西楼,然后是清风池馆、汲古得绠处。汲古得绠的意思是:要想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长绳子。浅显的道理,却说出了做学问的深意。
中国观赏石.3
清风池馆出来是“五峰仙馆”,“五峰仙馆”匾额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徵篆书的。又因梁柱家具全部由楠木做成,俗称楠木厅,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一幢建筑,也是留园三宝之一。它是个鸳鸯厅,宽敞宏大,建筑内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精细雅致,体现了齐整对称的美,不愧为是古典厅堂建筑的精品。它还有一个巧妙的区别就在梁架,男厅是方正的,女厅是圆形的。中间的漏空窗上面镶着两块彩色玻璃,因为在那个时候玻璃是稀有品,故主人极其珍惜。这里挂着清代状元陆润庠的著名对联: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他取用五部名著与五种名花相排比,其中又蕴涵了人——孔子、荀子、屈原、采菊东篱的陶渊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爱莲自洁的周敦颐,反复颂之,确是佳对。馆内有一个大理石大型圆屏,采自滇南,是一幅黑白渗漉、阴阳混蒙的水墨画,如果上鉴宝节目,不知会开出个什么天价来。馆的前后都有独立的庭院,前庭湖石嶙峋,上面紫藤开得正盛;后院曲廊环绕,间隔花墙漏窗。“五峰仙馆”富丽堂皇,园外却是山石野趣,正好形成对比,体现了道家“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思想。
中国观赏石.3
中国观赏石.3
大厅东侧由鹤所、揖峰轩、还我读书处共同构成一组园群,作为中部和东部的过渡,是主人宴客时备餐、小憩之处。鹤所有两个极为有名的花窗,细巧空灵,疏朗匀称,透着院内碧绿青翠的芭蕉。揖峰轩原来是主人的书斋,面阔两间半,空间体量依次递减,让人感受到一种节奏感。外面植有修篁数竿,与石峰辉映,好一幅板桥的《竹石图》。
向东是“林泉耆硕之馆”,意指此处为德高望重的名士聚会之处。这也是一间鸳鸯厅,与“五峰仙馆”相比空间较小,朝向相反,但同样面对湖石,是古典厅堂建筑的精品。上述两馆并称“双绝”。布局也颇花费了留园主人一番心思:两个厅堂,无论前后相续还是左右排列,都略显呆板,于是采用一偏东南,一偏西北的格局,交错呼应。它的落地罩是体型较大的圆光罩,它取内外两层同心圆形式,圆框硕壮,图案纤细密布,卷曲盘绕,从而形成繁复密丽的艺术风格。
计成《园冶·门窗》中所述“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出得馆外,冠云峰迎面而来,它是留园精华,也是太湖石之冠。评点太湖石有“瘦”、“漏”、“透”、“皱”四个字,冠云峰可谓风光占尽。读冠云峰,要从上中下三段来看。上部宛转委曲,偏东有一大孔,使整块峰石贯注,通体皆灵;西面棱角嶙峋,形状像鹦鹉凸起的嘴,又像老虎张开的大嘴。并且四周遍布斜向折襞,略见错综,均匀而不乏相交,这在湖石中极为罕见。整个上部明朗空灵。中部大片的层棱嵌空,二三处穿眼宛转,洞中曲折尖峭,深窈幽邃,给人神秘诡幻的感觉;上部向东,中部向西,下部全石复归重心平衡,大幅度向东扭,正面有一孔穴,旁边有几个小小的洞涡,可贵之处在于笼络隐起,其上有斧劈,呈现一种深邃之美。
整个冠云峰纹理纵横,形态奇伟,一峰独秀,相传为北宋花石纲遗物,当时称观音峰,旁边还有瑞云峰、岫云峰立于两侧,合称“留园三峰”。瑞云峰后被移入织造府行宫。
说到留园的太湖石,就得说到园主的嗜好。熟悉留园的都知道,留园以赏石为胜,园主生性爱石,聚奇石为十二峰之盛事,又有联姻以石陪嫁的说法,奇石十二峰分别为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时。
冠云峰前是“浣云沼”,采用规整形,是为了反衬出冠云峰的曲线美,同理可证“林泉耆硕之馆”由直线、直角构成的门框、窗框。而倒影中的冠云峰越发显得秀美,让人不禁联想到“美人照镜”的中国古典美形象。
东部中轴线就是“东山丝竹”一林泉耆硕之馆一浣云沼—冠云峰—冠云楼,形成一个园中园,以冠云峰为中心点。留园的第三绝“鱼化石”就在冠云楼室内壁上。
北部“又一村”满植桃、李、杏、梅和竹林,喧闹的春花与翠绿的修竹以及满架的葡萄,犹若江南山野村庄,返璞归真。西部以假山为主,一片枫林,至乐亭,舒啸亭画龙点睛。
整体再来看留园,它基本是以建筑类型划分: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建筑为主;西部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有乡村田园风味。
几百年过去了,留园几经沧桑,终于实现了“长留天地间”的愿望!
中国观赏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