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20: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06:19
当谈论苏东坡的政治对手时,王安石无疑是最难以措辞的,但又无法回避。两人不仅在政治立场上对立,且存在上下级关系,且私人恩怨错综复杂。王安石去世后,苏轼作为中书舍人撰写的《王安石赠太傅》"制词",反映出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2]
自苏轼踏入仕途,就卷入了新旧党争的漩涡。他的父亲、弟弟以及亲朋好友大多支持旧党,而苏轼的政治理念与新法背道而驰,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不相融。因此,他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党的政敌,与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苏洵并未出席吊唁,这表明两人间的分歧。尽管如此,苏轼对王安石的文才赞赏有加,曾称《英宗实录》为当朝最佳史书之一。
然而,苏轼对王安石好大喜功、诡辩的作风颇为不满,在祭文中有所讽刺。熙宁二年,苏轼反对贡举法的改革,神宗虽重视,但王安石反对并推荐吕惠卿。同年,王安石对苏轼主持国子监考试的策题表示不满,神宗欲让苏轼修撰起居注,王安石则认为他不适合。尽管如此,王安石并非小人,他与苏轼的矛盾仅限于政治立场,他虽打压反对派,但从未陷害对手。甚至在“乌台诗案”中,已经退隐的王安石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苏轼申冤,认为圣世不应杀害才士。
尽管两人政见不合,苏轼在王安石落难时仍给予支持。在王安石失势时,苏轼的亲友都不敢为他发声,而王安石却在困境中为苏轼辩护,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苏轼在评价王安石时,赞誉他为“希世之异人”,认为他是历史上的非凡人物,文才卓越,品行卓绝。
王安石的品行无论对敌对友都赢得了敬佩。他朴素节俭,学识广博,才艺出众,是当时士大夫中的权威人物,更是历史上唯一未坐轿、不纳妾,身后不留任何遗产的宰相。他的品德和贡献,使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显得尤为突出。
扩展资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j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