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正义四库提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18: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7 12:27
清代学者熊士伯所著的书籍,士伯字西牧,南昌人,曾任广昌县教谕。该书首次编纂于康熙丙子年,后又在戊寅年进行修订。尽管版心标注为“卷一”,似乎暗示还有其他卷目,但实际目录已详尽,且附录内容也在其中,这表明刊版存在错误。该书理论基础主要基于《说文解字》的谐声论,认为古音源于《说文》的谐声,而现代方言则是古音的演变,且使用等韵进行连接。但作者的论述看似有理,实则存在问题。
许慎在《说文》中主要侧重于字义解析,而非声音辨析。书中对字音的描述,如“年”字的读音,只是大约相似,并非准确的古音依据。《说文》中的某些字音,如“虔”和“矜”,实际上是字形的通用,而非声音的转化。因此,仅凭《说文》的谐声理论来确定韵律并不准确。事实上,古代韵律的变化复杂,如“江、杠”等字,虽是工声,但其谐声字已变化,而被谐之字未变。此外,书中的其他例子也证明,即使参考古今韵律,也并非所有都能简单对应,有时会出现难以解释的情况。
作者指出,诸如《说文》中“衮、辂”等字的读音解释,以及“熊”、“訇”等字的省声理论,实则难以理解。更甚者,如“萆、卑”等字的读音,基于错误的字形转变,出现了完全无法通顺的情况。这些不能解释的,可能是抄写错误或汉代地方方言,无法作为确定古音的依据。而且,由于经典文献最初使用的是古文而非小篆,字体的变化可能使得《说文》中的声音对应与实际的古音有所出入。此外,方言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变化也使得语音难以统一,如《释名》中的例子所示。
士伯的书虽然引证广泛,辩论巧妙,但其方法偏离了古代语音研究的正确路径,过于依赖今韵和等韵,而忽视了经典的原始意义。他提出经典皆由北方人所作,认为古无入声,这更是主观臆断。总的来说,研究古音应以经典文献的有韵文为依据,而非过度依赖后世的理论和方言,否则就会陷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