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8 21: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0 04:55
在民国初年的四川梁山,曾举行过一次竹琴盛会,这场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竹琴的知名度,并随后在成都、重庆的茶园中流行开来。竹琴逐渐在这些地区扎根,形成了固定的书馆,迎来了繁荣的时期。四川竹琴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扬琴调,又称为成都派,由贾树三创立。他汲取四川扬琴的曲调,丰富了唱腔,以其委婉细致的风格和醇厚的韵味著称。而中河调则以重庆的吴玉堂为代表,其唱腔朴素深沉,充满了粗犷而磅礴的气势,常见一人独自演绎《花木兰》等曲目,也被称作道琴或道情。
清朝初年,竹琴源于成都,最初是道教劝善说道的一种曲艺形式,曲调融合了“玄门调”和“南间调”。随着时间的推移,艺人们将其发展,通过改唱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一支长约一米、直径6.6厘米的竹筒,一端蒙上猪护心油皮(现多用小肠皮),配合两块1.7米长的竹片子和碰铃,或是自唱自奏。到了民国时期,竹琴正式定名为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和单唱,群唱通常由五人组合坐唱,而杨庆文在1953年的首届西南戏曲调演中,创新地将坐唱的群唱形式改为一人站唱的独演方式。
其中,竹琴的“省调”或称“坝调”、“上河调”在成都地区特别流行。贾树三这位著名的老艺人,将川剧、扬琴的元素融入竹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贾派”竹琴。他的唱腔能够运用各地方言,栩栩如生地刻画各种人物,字正腔圆,情感细腻。竹琴的击琴部分能表现出千军万马的壮阔场面,如《三战吕布》和《华容道》等经典曲目就是“贾派”竹琴的代表作。
四川地方曲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代表艺人贾树三。